若非韩非横空出世,此刻相位本应非他莫属。
如今右相冯去疾、左相韩非并立朝堂,他只能位列三公。
然李斯心知,当年刺杀韩非未遂,本该万死,幸得韩非宽宥,秦王亦未深究。
能获此高位,已是意外之喜。
强抑澎湃心潮,李斯伏地顿首:"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犬马之劳!"
嬴政略一颔首:"望卿勤勉王事,勿负寡人。
"待李斯退至韩非身后,封赏仍在继续。
虽余者皆为陪衬,但加官进爵终是喜事,满朝称颂之声不绝。
唯嬴天衡百无聊赖——今日不仅作陪,更被父王所"劫"。
礼毕,嬴政垂询群臣。
一位老臣出列奏道:"今四海归一,大王当继周室,称天子以正位!"百官闻言,齐声附和。
嬴政却神色微沉:"寡人不愿为天子。
"此言令群臣愕然。
以秦王吞并六国之志,何以拒承至尊之位?
左相韩非适时进言:"大王止兵戈之祸,开万世太平,功业远超商周圣王。
依臣之见···"
“臣以为,‘天子’之称已无法匹配君上威仪,应该另立尊号。
”
白起紧接着附和:“相国所言极是。
君上平定六国,功勋远超三皇五帝,岂能与周天子同列?”
这番话让众臣恍然大悟——原来大王并非不愿更替尊号,而是觉得“天子”二字尚不足以彰显其威势,需一个更显赫的身份。
既已明白嬴政心意,众人自然要顺水推舟。
又一名臣子出列,恭敬道:“相国与武安君所言甚是。
君上之德业,夏商周历代君王皆无法比肩。
”
“臣建议,君上可效仿上古圣贤,以‘皇’或‘帝’为号!”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赞同:“确实如此,理应这般。
”
上古之时,以三皇五帝最为尊贵。
自夏朝建立后,再无人享有此等尊号,故而大禹、商汤等皆止步于“王”位。
如今嬴政已不满足于“天子”或“王”之称,众臣便顺势提出了更尊崇的提议。
嬴政神色依旧平静,淡然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具体建议?”
群臣争相献策,意图在大王面前表现。
一名儒家大臣道:“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
臣以为,君上可称‘泰皇’。
”
另一人立即道:“臣认为‘天皇’更为妥当!”
“天皇?”
嬴政眉头微蹙。
虽“天皇”一词源自炎黄,但联想到后世某蕞尔小国,他便心生不悦。
不过,关于称号一事,他与几位重臣早有定论。
今日不过走个过场罢了。
此时,丞相韩非再度开口:“泰皇与天皇虽尊贵,却皆为上古先贤之号,与今世不符。
”
“君上乃大秦之主,依臣之见,当称‘天衡’!”
嬴政眸光微闪,却未当即应允,只是继续问道:“诸位还有何见解?”
群臣窃窃私语,面露迟疑。
“天衡”之号并非轻易可承,且时隔千年重启此称,恐有违天意。
这个时代,人们对天命鬼神深信不疑。
韩非提议“天衡”,自然令他们踌躇。
殊不知,这一切早已在嬴政与心腹重臣的谋划之中。
早在嬴天衡向嬴政透露秘辛之时,嬴政的雄心便已突破这方天地的界限。
嬴政再度开口:"韩卿之议,诸卿意下如何?"
殿中群臣面面相觑,拿捏不准君王心意。
嬴天衡率先出列:"儿臣以为,父王当晋位天衡!"
武安君白起立即应和:"太子所言极是,臣附议!"
王翦与蒙骜相视而笑:"臣等附议!"
李斯亦上前一步:"臣附议!"
见此情形,众臣顿时明悟——这分明是早已议定之事。
太子嬴天衡、军神白起、文臣领袖韩非皆已表态,更有王翦蒙骜等重臣支持,俨然代表着整个秦廷的意志。
"臣等恳请王上晋位天衡!"群臣齐声高呼。
嬴政展颜笑道:"既为天衡,当择何尊号?"
众臣目光不约而同投向嬴天衡等人——既已筹划周全,何不直言?
殿中倏然寂静。
嬴政以目示意,嬴天衡只得出列:"武安君方才盛赞父王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不若取'皇''帝'二字合称,尊为皇帝。
"
"皇帝?甚善。
"嬴政颔首,"诸卿以为如何?"
群臣心知肚明,仍恭谨应和:"太子殿下圣明!王上功业亘古未有,当称皇帝!"
韩非忽然上前:"陛下既为开天辟地第一位皇帝,臣斗胆请尊为——秦始皇帝!"
"始皇帝!"这个尊号在朝堂激起涟漪。
新朝初立,一统寰宇,以"皇帝"称之恰如其分;而作为万世开基之君,"始皇帝"之称更显气魄。
嬴政朗声大笑:"秦始皇帝!此号甚合朕心!"
殿中灯火通明,韩非话音刚落,群臣纷纷俯首高呼:"恭请王上即位,尊号始皇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我,最尊太子,召唤不良人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秦,我,最尊太子,召唤不良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