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集团”在废弃小学的总部算是安顿下来了,但架子搭起来,里面却空荡荡的。面对宋思明全方位的打压,铁柱深知,光靠他们几个核心成员疲于奔命是远远不够的。商贸公司需要人去跑市场、维护客户;农业公司需要更专业的技术员指导生产、防控病虫害;集团总部也需要人处理日常行政、财务和法律事务(虽然目前主要还是王翠花一肩挑)。
招人,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然而,“铁柱集团”的招聘,从一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当李狗蛋摩拳擦掌,准备学着城里大公司的样子,弄点“高薪诚聘”、“广阔发展平台”之类的华丽辞藻时,却被铁柱拦住了。
“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铁柱大手一挥,“咱们是啥企业?根子在地里!招的人,首先得知根知底,得能跟咱们一条心,最重要的是——**得会种地,或者起码懂得敬重土地!**”
这个奇葩的招聘要求,让李狗蛋差点咬到舌头。“柱哥!咱招的是员工,不是长工啊!招销售、招会计,也要会种地?”
“要!当然要!”铁柱态度异常坚决,“不懂土地,咋能卖好咱们的菜?不懂庄稼,咋能管好咱们的账?咱们集团,从上到下,都不能忘了本!招来的人,哪怕以后坐办公室,也得先下地干一个星期活儿,知道咱们的菜是怎么从土里长出来的!”
这个“奇葩”规定,成了“铁柱集团”第一次公开招聘最鲜明的标签。
招聘启事是王翠花用毛笔写在红纸上的,字迹娟秀,内容直白:
**“铁柱集团”招贤纳士**
**种地能手优先,踏实肯干就行!**
**岗位:销售、技术、文员若干。**
**要求:身体健康,品行端正,不怕吃苦,热爱农村。**
**待遇:面议,包吃住,干得好有分红!**
**地点:张家沟村原小学校址(现铁柱集团总部)**
这红纸往村口大树和镇上集市一贴,立刻引来了围观和哄笑。
“哈哈,招人还要会种地?这是招员工还是招佃户?”
“还铁柱集团,听着挺唬人,原来就是个种地大队啊!”
“去这种地方上班,能有啥前途?”
冷嘲热讽不少,但真正来报名的人,却比预想的要多,而且成分复杂。
**第一类:本村和邻村的年轻人。** 他们大多初高中毕业,在外打工受过挫,或者干脆就不想离开家乡。看到“铁柱集团”在家门口招人,还“包吃住有分红”,觉得是个机会。他们符合“会种地”的基本要求,但对销售、文员这些岗位具体做什么,一脸茫然。
**第二类:镇上的“失意”青年。** 比如那个戴着厚厚的眼镜、曾经梦想当作家却屡屡被退稿的孙小海,还有那个在理发店当了好几年学徒、却始终不敢独立操刀的刘磊。他们在原来的领域混得不如意,看到招聘启事上“热爱农村”几个字,仿佛找到了一丝逃避现实的借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
**第三类:别有用心者。** 赵有财果然不死心,派了他一个远房侄子赵来福来应聘,意图很明显——打入内部,窃取情报,或者伺机搞破坏。
面试现场,就设在集团总部那间由教室改成的会议室里。面试官是铁柱、王翠花和李狗蛋。没有标准的面试题,更像是拉家常和现场实操考核。
第一个进来的是本村的二牛,壮得像头小牛犊。
铁柱问:“二牛,你想应聘啥岗位?”
二牛挠着头,憨厚地笑:“柱哥,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我力气大,能挑两百斤担子!”
铁柱点点头,指着窗外一块刚翻过的地:“看到那块地了吗?你去把它耙平,要求土碎如面,平整如镜。这就是你的考题。”
二牛二话不说,扛起耙子就冲了出去,干得热火朝天。铁柱看着,对王翠花和李狗蛋说:“实诚,肯干,是个好苗子,可以放到农业公司,先从生产队长干起。”
第二个是孙小海,他紧张地推着眼镜,递上一叠他写的、从未发表过的小说稿。
李狗蛋翻了两页,直皱眉头:“这写的啥?看不懂!”
铁柱却摆摆手,问孙小海:“你觉得,咱们的‘铁柱’蔬菜,和别的菜有啥不一样?如果让你写篇文章夸夸它,你会咋写?”
孙小海一愣,随即眼睛亮了,结结巴巴却又充满激情地开始描述他想象中的、充满生命力的蔬菜,虽然文绉绉的,却别有一番视角。铁柱点点头:“脑子活,有想法,文笔……还行。留下,先在商贸公司跟着狗蛋,学学写宣传稿,打理一下那个啥……社交媒体账号。”
轮到赵有财的侄子赵来福时,他表现得异常积极,对各个岗位似乎都“很懂”,夸夸其谈。
铁柱没多问,直接把他带到了那块试验田边,指着一片叶子有些发黄的黄瓜秧:“来福,你看这秧子咋了?该咋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