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弧光自有影视资源,这不是很大优势吗?"祝絮丹追问。
孟浩摇头:"仅靠影视资源远远不够。况且,并非每部戏都适合你。若下部戏没有合适角色,你是继续等待,还是外出接戏?又能否接受从主角回归配角?"
祝絮丹一怔,这确实是她未曾考虑的问题。弧光的制作规划自有其节奏,不可能为她改变。
细想之下,弧光后续公布的几部作品皆为悬疑题材,这类剧集多以男性角色为主,女性角色发挥空间有限,对演员人气提升帮助不大。
"但师哥,"祝絮丹仍不死心,"难道你们永远要用别家演员吗?"
知道孟浩公务繁忙,祝絮丹未再多作打扰。与闺蜜告别后,她便返回了京北。
关于合约之事,孟浩承诺会在到期前给出答复或解决方案。
送别师妹后,孟浩继续投入紧张的拍摄工作,但那个问题始终萦绕心头。
弧光影视是否应该拓展艺人经纪业务?
传统影视公司通常兼顾艺人经纪业务,无论是出于成本控制、收益提升还是操作便利性,使用自家艺人总比外聘更划算。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心理感受——没人愿意自家项目捧红竞争对手的艺人。
弧光影视成立时间短,根基尚浅,加之网剧市场属于新兴领域,此前几部作品大多启用新人。少数如张偌昀、于毅、祝絮丹等演员,要么归属投资方,要么 发展。
唯一的例外是黎沁,但她与孟浩的关系错综复杂,远超普通制片方与主演的合作范畴。
因此截至目前,弧光影视尚未深度涉足外部公司艺人的合作问题。
然而这种局面难以持续。随着网剧市场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二三线演员将涌入争夺资源。
弧光不可能永远依赖新人,而新人走红后签约公司也是必然趋势,届时"选用哪家艺人"将成为现实问题。
孟浩近期一直在思考此事,甚至向正午阳光取经——后者旗下拥有靳冬、王恺等频繁出现在"正午剧"中的签约艺人。
正午阳光掌门人侯洪亮直言不讳:影视公司签约艺人利弊共存。
优势方面:首先能提升公司收益,既降低片酬支出又新增经纪业务收入;其次选角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系列剧演员阵容能保持稳定,避免首季演员爆红后次季难以凑齐的窘境。
这点对专注"绿藤系列"多季开发的弧光尤为关键。《灵魂摆渡2》筹备时,孟浩已深切体会到协调主演档期的痛苦——耗时甚至超过从立项到开机的周期。所幸此次未遇演员爆红情况,否则难度更大。
弊端同样明显:正午阳光就常面临"自家艺人虽非最优选,但为省事最终内定"的困境。
此外,新增经纪业务意味着开辟全新战线,势必分散经营精力。对于弧光或正午这类主创即经营者的公司尤为棘手。
以孟浩为例,现阶段专注影视制作时能全力打磨单个项目。若开展艺人经纪,就必须分心规划演员发展,创作专注度必将大打折扣。
人生总是充满抉择,每个选项都有得失,关键在于如何取舍。
孟浩暗自盘算,最理想的方案是让弧光影视参股经纪公司,将艺人经纪约交给对方管理,影视约则由弧光保留。
这无疑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唯一的难题在于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老牌经纪公司显然不是理想选择,它们要么拥有自制能力,要么已有稳定合作方,对弧光这样的新入局者兴趣寥寥。
至于新兴公司,孟浩既缺乏了解又没有人脉,一时竟无从着手。
思虑再三,他仍决心拓展艺人经纪业务。至于如何物色合作伙伴,只能待《灵摆2》杀青后再从长计议。
《灵摆》剧组在上沪紧锣密鼓地筹备,拍摄进度却出奇顺利。室内场景为主的剧情省去了复杂调度,全凭演员的表演功底和台词功力支撑。
这类戏份对导演要求不高,却格外考验演员与编剧的功力。张永刚老师用精湛演技完美诠释了剧本精髓,于毅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成功接住了对手戏。
在全体演员的通力合作下,这个单元仅用七天便宣告杀青。小剧组随即解散,五百导演带着于毅和几位核心成员返回蓝岛继续《灵摆2》的拍摄。
孟浩则独自返回京北,处理《心理罪》的收益分成事宜。相比《灵魂摆渡》,这次的数据更为亮眼,尤其在新增会员和观看时长方面表现突出。
悬疑题材本就比惊悚类型受众更广,用户黏性也更强。虽然投资规模扩大导致分成比例下调,但无需与黎老师分账,最终弧光影视仍可获得790余万元分成。
表面看这个数字不及前作,但别忘了还有投资分成这块蛋糕。财务总监陈静预估,扣除500万成本后,仅投资收益就超过1100万,总利润至少1500万元。
爆款剧集的吸金能力可见一斑。当然,作为平台方的乐时网收益更为可观,不过他们更看重资本市场的回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