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流言编造得颇具技巧,往往真假掺杂,难以立刻辨明。例如,蛮族确实在集结,但数量远非“百万”;锦衣卫确实权力很大,但也并非滥杀无辜。它们传播的渠道也十分隐秘,极少见诸文字,多是通过口耳相传,在茶馆酒肆、勾栏瓦舍、乃至亲戚邻里间的闲谈中扩散,或者在那些门第森然的世家高门内院的私密聚会中悄然流转。这使得追查源头变得异常困难,如同在黑暗中捕捉飘忽的鬼火。
武泽苍看着“夜枭”和锦衣卫分别呈上来的、内容高度重合的流言汇总报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小福子垂手侍立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他意识到,江都县案的雷霆手段,虽然震慑了那些敢于跳出来公然对抗的官员和地方豪强,如同一记重拳打碎了最坚硬的壳。但对于那些隐藏在更深、更暗处的敌人——那些失势皇子的残余势力、利益受损却不敢明言的前朝遗老、以及那些思想僵化、视任何变革为洪水猛兽的保守派清流——物理上的打击效果有限。他们如同狡猾的鼹鼠,从地面上缩回了头,转而开始在看不见的地底挖掘洞穴,试图从根基上瓦解堤坝。
他们改变了策略,从硬抵抗转向了软攻击,试图从舆论、民心、意识形态这些更基础的层面,动摇新朝的统治根基,质疑他武泽苍个人权威的合法性。这不再是刀剑的碰撞,而是话语的战争,是争夺人心与思想的无声战场。
“釜底抽薪……好手段,真是好手段。”武泽苍喃喃自语,声音冰冷,带着一丝压抑的怒意。他深知,舆论的高地,如果正确的、光明的声音不去占领,就会被这些错误的、阴暗的流言所充斥。这些流言看似虚无缥缈,但若置之不理,任其发酵,久而久之,必然会在不明真相的官员和百姓心中种下怀疑与恐惧的种子,不断侵蚀新政的民意基础,瓦解朝廷的公信力,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引发不必要的动荡,或者为未来的反抗提供“正义”的借口。
“传李慕、林惊羽。”武泽苍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沉声下令。他必须尽快应对这股来自阴影中的毒流,不能让其形成气候。
约莫一炷香后,内阁首辅李慕与锦衣卫指挥使林惊羽奉召匆匆入宫。两人显然也感知到了近日朝野间不寻常的气氛,脸上都带着凝重之色。
武泽苍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将那几份御史的奏章和流言报告递给了二人。
李慕率先接过,仔细翻阅。他的眉头越皱越紧,脸色也愈发难看。看完后,他沉默片刻,才缓缓开口道:“陛下,此乃小人构陷,其心可诛!然……流言无形,非比刀兵,难以根除。若强行压制,以峻法禁绝口舌,恐适得其反,更落人口实,言陛下堵塞言路,非圣君所为。”他代表了朝中稳健、注重程序与舆论影响的一派,深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紧接着,林惊羽也看完了报告。他的反应则更为直接和冷硬,眼中寒光闪烁,拱手道:“陛下,臣已命北镇抚司加派人手,暗中追查流言源头。然其传播甚广,渠道隐秘,源头恐非一处,且多为私下口传,取证极难,若要一网打尽,需费些时日,且难免……波及无辜。”他代表着皇权最锋利的爪牙,考虑的是如何从物理上消灭散布者,但也承认了实际操作中的困难。
武泽苍点了点头,他明白两人的顾虑各有道理。李慕担心粗暴应对会损害朝廷声誉,林惊羽则坦言技术上的难度。对付这种如同瘟疫般的流言,确实需要更加精准和富有策略的手段。
“堵不如疏。”武泽苍沉吟片刻,斩钉截铁地说道,目光扫过两位重臣,“李爱卿。”
“臣在。”
“内阁即刻组织翰林院、通政司等衙署中,文笔优长且熟知新政精髓之人,针对这些流言,撰写一批驳斥文章。记住,不必指名道姓,与彼等对骂,徒失身份。只需阐明事实,讲清道理。将朝廷推行新政的初衷、各项政策的具体内容、预期利民之效,北疆的真实军情(可适当披露一些非核心信息以正视听),以及朕登基的合法性与承继大统的决心,向天下臣民解释清楚!文章要力求通俗易懂,不仅要通过官报、邸报下发各级官府,更要让说书人改编成话本,在茶楼酒肆、市集庙会广为宣讲!我们要用事实和道理,用阳光驱散迷雾!” 这是文的一手,争夺话语权,引导舆论。
“臣,遵旨!”李慕精神一振,此法虽不能立竿见影,却是正本清源的长久之计。
“惊羽。”武泽苍又看向林惊羽。
“臣在。”林惊羽躬身应道。
“你的重心,不要放在追查每一个传播流言的升斗小民身上,那如同大海捞针,徒耗精力,且易引起民间恐慌。”武泽苍的指令清晰而冷酷,“你要给朕盯紧那些可能制造、煽动这些流言的源头——前朝的那些遗老,尤其是与二皇子、三皇子关系密切、至今仍心怀怨望的旧部门人!还有那些在清流士林中颇有影响力、却对新政始终心怀不满、屡有微词的翰林学士、致仕官员!给朕严密监控他们的府邸、记录他们与他人的交往、探查他们资金的流向!朕不信,他们能做得天衣无缝,不留丝毫痕迹!记住,我要的不是小鱼小虾,是隐藏在最深处的大鱼。只要抓住一个关键的把柄,找到确凿的证据,朕就要以此为契机,连根拔起,以儆效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殿下我们造反吧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殿下我们造反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