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算盘声里藏乾坤
假锡器风波如同投入汴河的一颗小石子,虽激起片刻涟漪,但很快便被永不停歇的流水吞没。周记押店门前那块写着“利息公道”的小木牌,依旧在秋风中微微晃动,吸引着越来越多在困境中挣扎的目光。
店内,景象已与半月前大不相同。原本冷清的空地上多了两张旧条凳,时常坐着几位等待办理借贷或赎当的客人,虽依旧面带愁容,却少了些面对黑心债主时的绝望恐惧,多了几分小心翼翼的希望。周老倌依旧坐在柜台后,但脸上的惶恐渐消,拨弄算盘的手指也熟练了许多。角落里,陈平伏案疾书,算盘珠子的噼啪声清脆而急促,成了这小店里最富生机的节奏。
沈墨轩依旧如同隐形人,大多时候沉默地靠在最里侧的阴影里,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个进出的人,观察着每一笔交易的细节。只有当周老倌拿不准主意,或是陈平遇到难以决断的风险评估时,他才会偶尔开口,声音低沉,言简意赅,却总能一针见血。
业务量在稳步增长。靠着一笔笔几十文、几百文的小额借贷和典当,“周记”那“虽要利息,却不吃人”的名声,如同长了翅膀般在南城底层的街巷间流传。码头上等饷的力夫、熬夜赶工的染匠、本钱微薄的小贩、甚至是一些家里突然遭了急事的普通住户,开始成为这里的常客。
微薄的利润如同细小的溪流,持续汇入柜台下那个越来越沉的小钱箱。周老倌每晚盘点时,看着那日渐增多的铜钱和碎银,脸上总会露出难以置信的、混杂着喜悦与不安的复杂神情。他这辈子都没经手过这么多流动的银钱。
然而,沈墨轩的眉头却并未因此舒展。他看到的,远比账面上的数字更深。
这一日晚间,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周老倌上好门板。店内只剩下沈墨轩、陈平和他三人。油灯如豆,将三人的影子拉得细长,投在斑驳的墙壁上。
陈平将今日的流水账簿和那本越来越厚的“客户录”推到沈墨轩面前,神色凝重:“东家,这几日借款的人越来越多,数额也渐渐大了些。虽是好事,但…风险也在累积。今日便有两位客人到了期,却未能还上,只恳求宽限几日。按旧例,怕是…”
周老倌在一旁连忙点头,脸上又浮现出担忧:“是啊,沈哥儿,这…这要是都拖着不还,或者还不上,咱们这点本钱可经不起折腾啊!以前那些放印子钱的,哪个不是养着一帮打手…”
沈墨轩没有说话,只是拿起那本“客户录”,慢慢翻看着。上面不仅记录了借款金额、期限、抵押物,更有陈平根据观察和打听记录下的借贷人基本情况:做工何处、家中有几口、平日信用如何、借款具体用途等等。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你们可知,为何那些放印子钱的,利息定得那般高,还常常逼得人家破人亡?”沈墨轩忽然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周老倌愣了一下,讷讷道:“自然是…自然是心黑呗…”
陈平却若有所思:“学生以为,其一,是因他们本钱来得不易,或本身来路不正,成本高昂;其二,是他们放款不看对象,风险极高,十笔里能收回五六笔便算不错,只能靠高昂利息弥补坏账亏空;其三,便是倚仗暴力,强逼硬索,反而更容易激起变故,形成死账。”
沈墨轩看了陈平一眼,点了点头:“说得八九不离十。暴力催收,看似凶猛,实则是下下之策,成本高昂,后患无穷。我们要做的,不是变成他们,而是要比他们…更会‘算’。”
他手指点着“客户录”:“你看,码头力夫张三,借三百文为孩儿抓药,信用良好,此次未能如期还款,是因前日卸货时扭伤了腰,歇了两日工。染坊女工李四,借两百文赎回家传的银簪子,平日手脚勤快,此次延误,是因坊里活计被新来的管事分薄了些。”
“这些人,并非恶意赖账,只是暂时遇到了难处。若此时强逼,他们或许只能去借更高利的印子钱来还我们,从此陷入死循环,我们的钱反而更可能打水漂。若宽容几日,等他们缓过气来,不仅能收回本金利息,还得了一份人情,下次他们急用,还会来找我们,此所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周老倌听得似懂非懂,陈平眼中却放出光来:“东家之意,是区分风险,区别对待?并非一味强逼,也非一味宽容?”
“不错。”沈墨轩沉声道,“我们的利息虽比印子钱低,却也比官定利率高,这其中便包含了应对一定坏账的风险溢价。但溢价多少,不能拍脑袋决定。”
他拿起算盘,随手拨弄了几下:“譬如,码头力夫,工钱相对稳定,但易受伤,风险中等,月息八分或可覆盖。小商贩,收益不定,风险偏高,月息或需十分到十二分。而那些无固定活计、借款用途不明、或是沾了赌字的,风险极高,即便给出十五分二十分的利息,也未必划算,这类人…一开始便需谨慎,甚至直接拒之门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汴京风云:寒门巨贾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汴京风云:寒门巨贾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