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对峙已有数日,李傕已经停了两日没攻,正是双方静待之时。
白日军议,刘协展开徐晃送来的军报,起初是越看越喜,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信中,徐晃详细叙述了他如何通过新丰方向的探马早早锁定李傕的粮队,却引而不发,耐心尾随,直至其行至渭南与华县之间那片最是松懈、首尾难顾的地段,才骤然发动突袭,一举成功。
更妙的是,徐晃得手后竟大摇大摆返回高陆,算准了长安的李暹既不敢、也无力出兵追击——来少了是送死,来多了又恐凉州马腾韩遂二虎趁虚而入,只能硬生生吞下这枚苦果。
“好!好一个徐公明!胆大心细,算无遗策!”刘协忍不住击节赞叹,兴奋地将信递给身旁的刘艾,“刘艾,你念,大声念出来!让诸位将军和公卿都听听徐将军的捷报!”
刘艾躬身接过,清了清嗓子,开始朗声诵读。
他声音洪亮,将徐晃如何设伏、如何劫粮、如何凯旋的过程描绘得清晰生动,帐内众将如杨奉、杨定、段煨等人听得也是面露喜色,频频点头。文臣如杨彪、士孙瑞亦抚须微笑,深感欣慰。
然而,当念到战报末尾,提及董承夜间拜访、刻意攀附拉拢之时,刘艾的声音不由得微微一顿,下意识地抬眼看向刘协,眼神中带着询问——这部分内容,涉及朝廷官员,更是敏感的外戚,是否要当众念出?
刘协正沉浸在徐晃建功的喜悦中,起初看得快,这部分细节确实略过了。此刻见刘艾迟疑,他眉头一皱,随即挥了挥手,语气不容置疑:“念!接着念!此处皆朕股肱之臣,无不可言之事!”
刘艾只得硬着头皮,将董承如何自称外戚、如何希望与徐晃“多走动走动”的言语原原本本念了出来。
刹那间,帐内的气氛为之一变!
武将那边倒还好,杨定、段煨等人只是觉得这董承有些不知所谓,并未多想。
张济更是暗自撇嘴,心道这厮手无兵权还四处钻营,实在可笑。
唯独杨奉,脸色瞬间变得有些不自然,眼神闪烁,下意识地低下了头——只因这董承前些时日在新丰时,也曾以类似说辞试图与他结交,他当时碍于情面,并未明确拒绝。
而文臣一侧,反应则强烈得多。司空杨彪的眉头立刻紧紧锁起,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愠怒与鄙夷。
他心中暗骂:“这个董承!头昏至极!如今陛下亲临前线,将士用命,局势刚刚好转,正是上下同心、共克时艰之时!他远在高陆,不知砥砺臣节,反而行此结党营私、攀附武将之举!简直是丢尽了朝廷颜面,不知所谓!”
尚书令士孙瑞亦是面露无奈,微微摇头。他同样认为董承此举极为不妥,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时局艰难的叹息。
他倒不怪徐晃,反而觉得徐晃如实禀报,正是其忠直之处,只是这“忠直”在此刻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让大家都有些难堪。
刘协本人,在听清楚董承的所作所为后,脸色也瞬间沉了下来。
他记忆中关于董承“衣带诏”的模糊印象没有多少,此刻更觉此人面目可憎。
护驾之功未见多少,钻营之心倒是急切!尤其是在这军情紧急、众志成城之际,董承这种行为,无异于一种背叛和干扰。
他目光扫过帐下,恰好捕捉到杨奉那一闪而逝的不自然神色,心中更是明了了几分。
按原本的轨迹,杨奉和董承确实是后期护驾的关键人物,虽有私心,但终究有功。
刘协强压下立刻发作的冲动,深吸一口气,只是低声骂了一句,声音不大,却足以让近前的杨彪、士孙瑞等人听清:
“哼!董承此人,钻研也不是这个时候,真是看不清时务!”
这话看似责备董承不识大体,实则也带着一丝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无奈把控。
杨彪何等老练,立刻领会了圣意。陛下这是不欲在此刻深究,以免动摇人心,但已然表明了对董承行为的不满。
他立刻上前一步,躬身接口道:“陛下息怒。董承行事不当,老臣亦有失察之责。待日后圣驾安定,朝廷规制恢复,定当对其严加训诫,以正朝纲!”
刘协看了杨彪一眼,微微颔首,不再多言。此事便暂且压下,但董承这个名字,在刘协心中,已然被打上了一个需要警惕的标记。
帐内的气氛,也因这段插曲,从方才的纯粹喜悦,变得略微有些微妙和复杂起来。唯有贾诩,自始至终垂眸不语,仿佛一切皆与他无关。
贾诩这时候突然问道,讨逆将军信中是何时断粮,刘协如实相告。
贾诩思考片刻,算了算日子,然后说道:“这李傕,可能要跑,这两日肯定收到了断粮的消息。”
贾诩此言一出,帐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刘协闻言,立刻低头重新审视徐晃的信件,果然找到了关于截获粮草辎重具体日期的描述。他心中快速计算,脸色顿时一变:“文和是说……李傕军中断粮之日,就在这一两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刘邦穿三国?朕让大汉再次伟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