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岁末,在一种异样的平静与压抑中悄然流逝。保定城外的88军大营,并未因新年的到来而放松警惕,反而像一张逐渐拉满的弓,弦绷得越来越紧。何志远取消了所有新年庆祝活动,命令全军保持最高战备状态,侦察部队的巡逻范围向外延伸了二十里,无线电监听站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工作。
新年刚过,一场罕见的寒流席卷华北,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苍茫。严寒给部队的训练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军营中紧张的气氛。何志远深知,这或许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
这一日,何志远在副官长陈明和几名警卫的陪同下,顶风冒雪,视察了最靠近前沿的122师365团防区。团长赵卫东上校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性格豪爽,治军严谨。他亲自引导何志远视察了依托村庄和丘陵构筑的防御工事。
“军座,您看,” 赵卫东指着一条新挖的反坦克壕,哈出的白气在胡茬上结成了冰霜,“按照您的要求,深度和宽度都加大了,底下还埋了地雷。机枪火力点都是 reinforced concrete(钢筋混凝土)的,小鬼子的三七炮轻易打不穿!”
何志远仔细检查了重机枪掩体的射界和伪装,点了点头,又问道:“士兵的防寒措施怎么样?冻伤情况严重吗?”
“报告军座!冬装基本都发下去了,炊事班保证每天有热汤热饭,各班排都搭了地窝子,里面生了火,虽然还是冷,但比露天强多了。冻伤的有十几个,都不严重,卫生所处理了。” 赵卫东回答。
何志远走进一个班的地窝子,里面光线昏暗,但还算暖和。士兵们见到军长进来,慌忙起立敬礼。何志远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他摸了摸铺在地上的干草和棉褥,又看了看士兵们碗里还冒着热气的杂粮粥和咸菜,心情稍安。
“弟兄们,苦不苦?” 何志远问道。
一个年纪稍轻的士兵咧嘴笑道:“报告军座,不苦!比在家给地主扛活强多了!至少吃得饱,穿得暖,家伙什也硬气!就等着小鬼子来,干他狗娘养的!”
其他士兵也纷纷附和,士气高昂。何志远心中感动,这些朴实的士兵,是国家最坚实的脊梁。他勉励了大家几句,嘱咐班长一定要照顾好弟兄们的身体。
离开地窝子,何志远对赵卫东说:“赵团长,带兵要严,但也要爱兵如子。这冰天雪地的,非战斗减员必须控制在最低限度。告诉弟兄们,养精蓄锐,仗有得打!”
“是!军座放心!” 赵卫东郑重应道。
视察完前沿阵地,何志远又去了团属炮兵连。四门75mm山炮披着白色的伪装布,静静地矗立在预设阵地上。炮兵连长是个刚从炮兵学校毕业的年轻中尉,见到何志远有些紧张。
何志远询问了炮兵的训练情况,特别是夜间射击和转移阵地的能力。年轻连长对答如流,显示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何志远满意地点点头:“很好。炮兵是战争之神。你们的炮弹金贵,但要记住,关键时刻,不要吝啬炮弹!要用最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弟兄!”
“是!坚决完成任务!” 年轻连长挺直胸膛。
返回军部的路上,风雪更大了。何志远看到一队士兵正在清理道路上的积雪,其中几个熟悉的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是苏青瑶和几个护士,她们正帮着给清理道路的士兵分发姜汤。
何志远让车停下,走了过去。苏青瑶的脸冻得通红,帽檐和眉毛上都结了一层白霜,但眼神依然明亮。看到何志远,她有些意外,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
“军座!”
“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在卫生所待着?” 何志远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苏青瑶搓了搓冻僵的手,笑了笑:“卫生所没事,看弟兄们扫雪辛苦,就熬了点姜汤送来。军座,您也喝一碗驱驱寒吧?” 说着,从保温桶里盛了一碗递过来。
何志远接过碗,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他喝了一口,辛辣的姜味混合着红糖的甜,确实让人暖和了不少。“谢谢。你们自己也注意,别冻着了。”
“我们没事。” 苏青瑶看着何志远被风雪打湿的肩章,轻声说,“军座,您……您比我们辛苦多了。”
简单的话语,却让何志远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到一丝暖意。他看着眼前这个在战火中迅速成长的女孩,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乱世儿女,或许没有太多风花雪月的空间,但这种并肩作战、相互扶持的情谊,却更加珍贵。
“听说,军医院来了批新设备?” 何志远找话题问道。他之前通过系统获得的“连级规模战场急救站”设备,已经以“海外侨胞捐赠”的名义,悄悄补充到了军医院。
“嗯!” 苏青瑶眼睛一亮,“有几台手术灯和消毒设备特别好用,还有不少新药。医生说,以后做手术成功率能高很多!伤员们有福了!” 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