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凌晨四时三十分。
北平城笼罩在一种诡异的静谧中。暴雨过后的空气格外清新,但在这清新之下,却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感。八十八军前敌指挥部内,灯火通明,电话铃声和电报机的哒哒声比平时更加密集,但所有人的动作都刻意保持着轻缓,仿佛生怕打破这暴风雨前的最后宁静。
何志远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依旧漆黑一片的东方天际。他的身形挺拔,军装一丝不苟,但紧抿的嘴唇和眼底深处那抹难以察觉的疲惫,透露着他肩上的千钧重担。他刚刚结束了与南京军政部的紧急加密通话,再次确认了最高统帅部对平津战局的关注和支持。
“军座,您已经一夜没合眼了,要不要稍微休息一下?”参谋长周卫国端着一杯热茶走过来,低声劝道。他的眼中也布满了血丝,但精神依旧高度集中。
何志远接过茶杯,温热透过瓷壁传来一丝慰藉。他摇了摇头,声音有些沙哑:“不了,卫国。这个时候,我怎么睡得着。弟兄们都在阵地上等着,我在这里,心里才踏实。” 他抿了一口茶,目光重新投向窗外,“特种大队那边,有消息了吗?”
周卫国立刻回答:“雷克明大队长最后一次联络是在凌晨三点,他们已经成功绕过日军前沿警戒哨,正在向目标区域渗透。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拂晓前发起行动。目前通讯静默,以确保安全。”
“嗯。”何志远点了点头,雷克明是他一手带出来的精锐,他对这支奇兵有信心。但深入虎穴,风险极大,他心中难免牵挂。他转向周卫国,“通知122师张汉卿师长,接应小组必须准时到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咱们的‘利刃’接回来!”
“是!已经再三确认过了。”周卫国郑重应道。
就在这时,副官长陈明领着一位穿着灰色长衫、戴着眼镜的中年人走了进来。“军座,宋明轩公(宋哲元)派人来了,是秦绍文(秦德纯)先生的秘书,说有要事相商。”
何志远转过身,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热情:“哦?快请进。” 他知道,大战在即,与二十九军这个地头蛇的协同至关重要。
来人恭敬地行礼,递上一封密封的信函:“何军座,宋总司令命卑职前来,一是再次感谢贵部昨日调拨的‘暂编旅’和重炮,真是雪中送炭;二是关于今日城防协同的一些细节,总司令有些想法,写在信里,请军座过目。总司令说,望两军能同心同德,共御外侮。”
何志远接过信,迅速浏览。信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北平城内巷战预案、伤员转运通道以及万一外城被破后的核心防御区划分等具体事宜。宋哲元显然对守城有着丰富的经验,提出的建议十分中肯。
“请回复明轩公,他的建议非常及时,我完全赞同。就按此方案执行。我八十八军必与二十九军弟兄同进退,共生死!”何志远语气诚恳地说道。他深知,在这种时刻,内部的精诚团结比什么都重要。
送走秦德纯的秘书,何志远对周卫国说:“卫国,把宋总司令的信件内容立刻传达给各师旅主官,尤其是负责城防协同的166师董存瑞部,务必与二十九军兄弟部队配合默契。”
处理完友军协调,何志远感觉有些气闷,便对陈明说:“备车,去城外阵地看看,透透气。” 他需要亲眼看看战前的部队,也需要让士兵们看到他们的统帅。
车子悄无声息地驶出指挥部,首先来到了德胜门附近的166师阵地。天色依然昏暗,但阵地上已经可以看到士兵们活动的身影。他们正在检查武器,加固工事,低声交谈着。看到军座的座驾,士兵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立正敬礼,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期待。
何志远下车,没有惊动太多人,只是沿着战壕慢慢走着。他看到机枪手正在用油布仔细擦拭MG34的枪管,弹药手将弹链码放整齐;看到炮兵们正在为37毫米PaK 36战防炮伪装炮位;看到年轻的士兵靠着胸墙,借着微弱的光线擦拭着毛瑟98K步枪的刺刀,嘴里还低声哼着不知名的家乡小调。
何志远走到一个看起来只有十七八岁的小战士面前,小战士紧张地站起来,脸涨得通红。
“多大了?哪里人?”何志远温和地问。
“报...报告军座!十...十八了!湖南湘阴人!”小战士结结巴巴地回答。
“怕吗?”何志远看着他稚气未脱的脸。
小战士愣了一下,随即挺起胸膛,声音提高了些:“不怕!有军座在,有这么多好枪好炮,俺们一定能打赢!”
何志远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再多说什么,但心中却是一股热流涌过。这些年轻的士兵,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必须带领他们打赢这一仗!
离开德胜门,何志远又来到了离指挥部不远的嵩祝寺野战医院。这里同样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医护人员正在做最后的准备,清点药品,布置手术台。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消毒水味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