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三日,黄昏时分。
夕阳的余晖如同稀释的血色,涂抹在北平城外焦灼的土地上。白日的闷热被傍晚的微风稍稍驱散,但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硝烟、汗水和淡淡血腥混合的刺鼻气味。永定河前线,经历了一夜反击战的短暂喧嚣后,陷入了暴风雨前更为压抑的宁静。士兵们利用这宝贵的间隙,默默地检修武器,加固被雨水和炮火摧残的工事,咀嚼着干粮,或靠着胸墙打盹,每一张年轻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坚韧。
八十八军前敌指挥部所在的一处经过加固的农家院落里,电话铃声和电报机的滴答声比白天稀疏了一些,但气氛依旧紧张。何志远并没有待在闷热的地下掩体,而是搬了把椅子,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就着一张简陋的木桌,翻阅着各部队报送上来的阵地修缮报告和敌情动态汇总。夕阳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略显憔悴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参谋长周卫国端着一缸子刚沏好的浓茶走过来,轻轻放在桌上:“军座,喝点茶提提神吧。您又是一天没怎么合眼了。”
何志远抬起头,接过茶缸,道了声谢,吹了吹热气,呷了一口。苦涩的茶汤让他精神微微一振。“各部队的伤亡抚恤和表彰名单,都核准下发了吗?”他更关心这个问题。
“已经办妥了。”周卫国点点头,语气沉重,“抚恤金按最高标准,已经派人连夜送往各位烈士的家乡。嘉奖令也通传各部队了。特别是122师三团二营那个机枪班,集体记大功一次。只是……李二狗家里……”
何志远摆摆手,制止了他继续说下去,眼神黯淡了一下:“我知道了。这件事,我心里有数。”他沉默片刻,转移了话题,“鬼子那边,有什么新动静?”
“侦察机和前沿观察所报告,日军阵地后方运输车辆活动频繁,特别是重炮阵地区域,有大量弹药箱卸车的迹象。另外,天津方向的铁路运输量激增。综合判断,敌人正在囤积弹药,准备大规模炮击的可能性极高。”周卫国汇报着,眉头紧锁,“军座,咱们的防炮工事,虽然加紧抢修,但时间太紧,恐怕……”
“我知道。”何志远放下茶缸,目光投向西方即将沉入地平线的夕阳,“工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告诉弟兄们,重点加固指挥所、炮兵阵地、弹药库和主要屯兵洞。散兵坑和交通壕,能挖深一尺是一尺,能多垫一层沙袋是一层沙袋。关键是……疏散、隐蔽、保存有生力量。”他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这时,副官长陈明领着一位穿着沾满泥点军装、风尘仆仆的军官走了过来。“军座,166师补充团团长王大山奉命前来报到!”
何志远看向来人。王大山是个黑瘦精悍的汉子,约莫三十五六岁年纪,眼神锐利,脸上带着长途行军后的疲惫,但身板挺得笔直。166师作为总预备队,其补充团刚刚从后方基地紧急开抵前线。
“王团长,一路辛苦。”何志远站起身,示意他坐下说话,“部队情况怎么样?士气如何?”
王大山啪一个立正敬礼,声音洪亮:“报告军座!补充团全员三千二百人,实到三千一百八十七人,途中因病减员十三人。部队士气高昂,弟兄们听说前线打得好,都憋着一股劲要上来打鬼子!只是……只是新兵比例较高,实战经验欠缺。”
何志远点点头,示意他放松:“经验是打出来的。到了这里,就是老兵了。你们的任务很重,不一定要立刻上一线搏杀,但要负责构设二线、三线防御工事,担任战场救护、物资转运,甚至……必要时作为最后的拳头打出去!要让新兵尽快熟悉战场环境,不怕炮火,不怕牺牲!”
“是!请军座放心!补充团绝不给八十八军丢脸!”王大山大声保证。
“好!”何志远对周卫国说,“卫国,安排一下,让补充团尽快接替部分后勤和工程任务,让一线部队能轮换休整。另外,从军直属教导队抽调一批战斗骨干,下放到补充团各连担任副职,以老带新。”
“明白!”周卫国立刻记录。
交代完补充团的事情,何志远信步走出指挥部院子。他需要透透气,也需要亲眼看看部队的真实状况。他没有乘车,只带了陈明和两名卫士,沿着通往永定河方向的交通壕慢慢走去。
战壕里,士兵们看到军座走来,纷纷起身敬礼,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一丝激动。何志远一一还礼,不时停下来,拍拍士兵的肩膀,问问是哪里人,入伍多久了,伙食怎么样。没有高高在上的训话,只有长辈般的关怀。在一个机枪掩体里,他看到几个士兵正围着一口小铁锅,煮着混了野菜的糊糊,便蹲下身,拿起勺子尝了一口,点点头:“味道不错,就是盐少了点。告诉炊事班,多放点盐,弟兄们流汗多,缺盐没力气。”
“是!谢谢军座!”士兵们受宠若惊,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