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5日,北京最大的影城门口人头攒动。
《南京!南京!》的巨幅海报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海报上路川的名字格外醒目。
红毯从门口一直铺到大厅,镁光灯闪烁不停,明星、导演、制片人络绎不绝。
这是一场电影的首映礼,更像是一场胜利的庆典。
路川穿着量身定制的高级西装,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
他不停地与来宾握手、合影,接受着众人的祝贺。
"路导,恭喜啊!这次肯定能破纪录!"
"路导的格局就是不一样,这才是大片该有的样子!"
路川一一回应,语气中透着掩饰不住的得意:"谢谢!我们确实投入了全部心血,就是要做一部配得上这段历史的电影。"
首映厅内,座无虚席。
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两个多小时后,影片在掌声中结束。路川带着主创团队上台致谢,台下掌声雷动。
"要成功啊!"路川在心里呐喊。
接下来的几天,《南京!南京!》的票房数据一路飘红。
首日1500万,次日1800万,首周末两天累计3300万...各大媒体的头条都被这些数字占据。
"《南京!南京!》开创国产大片新纪元!"
"路川导演匠心独运,票房口碑双丰收!"
"这才是中国电影该有的样子!"
路川团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庆功宴一场接一场,采访一个接一个。
在某次高端访谈中,路川侃侃而谈:"电影需要敬畏之心,不是小打小闹。我们投入这么多资源,就是要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观众。"
主持人适时问道:"最近还有一个南京题材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也是学生作品,路导有关注吗?"
路川轻蔑地笑了笑:"电影不是过家家。有些投机取巧的作品,注定无法获得观众认可。庆幸市场做出了明智选择。"
这番话很快被媒体广泛报道,进一步巩固了路川的"胜利者"形象。
然而,在一片欢呼声中,李扬却保持着异常的冷静。
宿舍里,王紫逸急得团团转:"扬子,你看他们都嚣张成什么样了!咱们的电影就这么一直被压着?"
陈小纭也忧心忡忡:"是啊,票房这么高,电影局更不可能让咱们上了吧?"
李扬却不为所动,安静地看着电脑屏幕。
上面不是票房数据,而是几个知名影评网站和论坛的页面。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李扬淡淡地说。
"数据的峰值不代表一切,尤其是当它建立在沙丘之上时。"
他点开一个刚刚发布的影评:"你们看看这个。"
那是一篇来自知名影评人的长评。
标题很直接:《宏大叙事下的空洞——评〈南京!南京!〉》。
文中写道:"路川导演试图用宏大的场景和明星阵容来震撼观众,却忽略了最根本的情感共鸣。”
“对日本兵'人性化'的处理显得刻意而别扭,让人不适。”
“整部电影就像一件精美的外衣,里面却是空的。"
王紫逸看完,惊讶地说:"这种评论居然能发出来?"
"这才只是开始。"李扬又点开几个论坛的讨论版块,"你们看,普通观众的反馈也很有意思。"
在一个热门电影论坛里,关于《南京!南京!》的讨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画面很震撼,但总感觉哪里不对..."
"为什么要把日本兵拍得那么人性化?看着难受!"
"节奏太慢了,中间差点睡着。"
"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和演员!"
虽然仍有大量好评,但批评的声音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
李扬整理着这些反馈,在一个文档中记录下关键词:"叙事拖沓"、"视角争议"、"情感共鸣不足"...
"他们在乎的只是票房数字和媒体热度,"李扬轻声说,"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观众的真实感受。"
当晚,路川团队又举办了一场庆功宴。香槟、鲜花、掌声...一切都那么完美。
路川举杯致辞:"感谢大家的支持!《南京!南京!》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证明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让我们为更大的成功干杯!"
"干杯!"众人举杯呼应,宴会厅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没有人注意到,宴会厅的角落里,一个助理正在焦急地看着手机。
屏幕上显示着刚刚更新的票房数据:次日票房比首日下降了15%,上座率也在下滑。
助理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打断正在兴头上的路川。
与此同时,在李扬的宿舍里,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同样的数据。
王紫逸目瞪口呆:"这才第二天,票房就开始跌了?"
李扬微微一笑:"我说过,建立在沙丘上的繁荣,终究是站不住脚的。"
他点开一个刚刚更新的帖子,标题是:《看完〈南京!南京!〉,我更期待〈南京照相馆〉了!》。
帖子写道:"听说《南京照相馆》是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拍出来的,特别注重真实感和情感共鸣。现在更想看了怎么办?"
底下已经跟了几十条回复:
"同期待!"
"路川的片子太让人失望了!"
"求电影局放行《南京照相馆》!"
李扬关掉电脑,望向窗外。
北京的夜空下,霓虹灯依旧闪烁,但某些东西,已经开始悄然改变。
狂欢,或许只是崩溃前的假象。
而正确答案,正在快马加鞭赶来。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