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一四亿。
甚至打败了《变形金刚》,总票房是《变形金刚》国内票房2.81亿的两倍有多。
虽然和《变形金刚》七亿美金的总票房还比不了,但这是好莱坞电影工业长久发展后,对全球进行收割的结果。
六点一四亿。
这个数字像一道惊雷,在中国电影界炸开。
对普通观众而言,这是值得欢呼的胜利;
但对行业内部,特别是那些错失良机的资本方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持续震动的地震。
青锋影业那间原本僻静的办公室,突然成了整个行业最炙手可热的地方。
电话从早响到晚,来访的名片在宋轶的桌上堆成了小山。
"李导,我们是华影集团的,希望能参与您下一个项目..."
"李先生,我是万达影视的副总,不知您是否有空共进晚餐?"
"扬子,连华谊的王氏兄弟都亲自打电话来问你的下一步计划了!"
王紫逸一边整理着堆积如山的合作意向书,一边兴奋地说。
然而,每当对方热情洋溢地表达投资意愿时,李扬总是平静地给出同样的回答:"感谢厚爱,我下一步计划拍科幻片。"
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大多数人的热情。
"科幻片?这个...我们需要回去研究研究。"
"李导要不要考虑先拍《南京照相馆2》?科幻片风险太大了。"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也要考虑市场接受度啊..."
看着那些匆匆离去的身影,王紫逸忍不住抱怨:"这些人,一听是科幻片就跑得比兔子还快。"
宋轶轻声道:"也怪不得他们。毕竟国内科幻片从来没有成功过,投资人谨慎也是正常的。"
确实有少数几家公司在犹豫。
一家新成立的影视基金负责人坦诚地说:"李导,我们很欣赏您的才华,但科幻片...您能给我们看看具体的方案吗?"
李扬拿出厚厚一沓前期筹备资料:"这是世界观设定、概念图和时间规划。我预计需要两年左右的筹备期。"
"两年?"对方显然被这个时间跨度吓到了,"会不会太长了?"
"科幻片需要充分的准备。"李扬解释道,"我们需要搭建团队、研发技术、完善剧本,这些都是急不来的。"
最让李扬困扰的,是找不到那个想象中的"关键人物"。
他仔细考察了2007年影视圈的几位可能人选:
刘德华:虽然通过《亚洲新星导》支持过宁浩和自己,但对科幻题材明显缺乏兴趣,而且主要精力放在香港市场。
虽然在原世界,老刘还是参与了《流浪地球》计划,但那是《流浪地球》第一部成功以后的事情了,反而是吴孟达参与了第一部。
成龙:国际影响力足够,但风格与硬核科幻不符,更擅长动作喜剧,而且,太贵了。
周星驰:虽然《长江七号》即将上映,证明他对科幻有兴趣,但星爷的风格过于独特,很难在项目中配合,而且,也太贵了,听说也不好相与。
内地几位大咖:要么对科幻持怀疑态度,要么片约已经排到三年后,最重要,李扬觉得影响力不够。
陆港台地区他都考虑过,但始终找不到那个既有影响力,又愿意为中国科幻冒险的"贵人"。
"慢慢来吧。"
李扬在项目笔记中写道,"既然找不到现成的人选,那就自己培养。"
他开始着手组建核心团队,第一批招募的不是演员,而是概念设计师、物理顾问和编剧。
这个决定让很多业内人士感到不解。
"李扬是不是被成功冲昏头脑了?"有人私下议论,"放着大把的钱不赚,非要折腾什么科幻片。"
就连一向支持他的韩三坪也打来电话:"李扬,要不要先拍一部商业片巩固一下地位?科幻片可以慢慢来。"
"韩总,我明白您的好意。"李扬坚定地说,"但中国电影不能永远在舒适区里打转。科幻片这一关,迟早要过。"
挂断电话后,李扬翻开《流浪地球》的筹备笔记——
当然,在他心中,这只是一个尚未命名的科幻项目。
笔记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需要搭建的团队结构、需要攻克的人才培养问题。
"导演,华谊的王总又打电话来了。"宋轶推门进来,"他说愿意投资五千万,条件是改拍古装大片。"
李扬笑了笑:"帮我婉拒吧。告诉他们,如果对科幻片有兴趣,我们随时欢迎。"
窗外,北京的夜空难得星光璀璨。
李扬站在窗前,望着遥远的天际线。
他知道,这条路上会有无数人质疑、退缩。
但他更知道,中国电影要想真正崛起,就必须有人去闯这条没人走过的路。
六点一四亿的票房纪录是过去的荣耀,而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两年时间,应该够了。"他轻声自语。
夜色渐深,但青锋影业的灯光依然亮着。
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正在一点点变成详细的规划和图纸。
而门外,资本的世界依然在躁动不安地观望着,既害怕错过下一个奇迹,又畏惧未知的风险。
这种微妙的平衡,或许还将持续很久。
但李扬知道,时间,终将证明一切。
喜欢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