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年努尔哈赤发讨明檄文,正式起兵。
扬州众多书院听闻消息,举办声势浩大的研讨会,学子、秀才、举人及山长、教习和一些文人雅士、官员等等各抒己见,文章写出一篇又一篇。
吃过亏的陆羽,坐在角落,喝着酒,吃着茶点,冷眼旁观。
终章序幕开始,辽东将会是众多人心中的噩梦和遗憾。
想起史书中大明文臣武将的骚操作,他紧了紧握杯子的手,一口闷下,转身离开,靠人不如靠己。
乱世风云起,跌宕河山时,既然想不明白,那就亲自理明白。
读书,读书,读书。不久将来奉天殿的进士,老子要占一个席位。煌煌大世怎能缺少他陆羽。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桂花飘香的日子,大姐如愿以偿,成为一位举人夫人,同时邱鏸被调任扬州府通判,一时邱府风光无限。
作为亲弟弟,他将扬州府的农庄作为陪嫁,送给大姐,以作贴身钱。
这年万历老儿,开通辽饷,实行加派,赋税越来越高,没有功名交完税,剩余那点收成根本不够吃。
索性将秦石家人等迁徙到泰州大农庄,只留下启蒙的孩童在院子继续读书。
晚秋时候,父亲陆明坚持北上给大伯运送物资,陆羽千叮咛万嘱咐,安全第一,见势不妙最好立马返程。
江南扬州府大明富裕之地,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历经洪水和辽饷加派,百姓终于平稳地度过,虽艰难但还能过活。
除夕,大雪纷飞,这个冬天来的早,也更冷。陆府团圆饭吃的很安静,虽说菜肴丰富,可是众人都没有胃口。
陆毅那边自从七月过后什么信件都没有收到,而陆明他们今年秋季第二趟出海后一直没有回来,信件也没有。
此时北方海面(渤海)已结冰,返程时间已错过。
如今家中顶梁柱都在外面杳无音信,让人寝食难安,就连爱热闹的三弟,也安安静静地坐在桌子上扒拉着饭菜。
屋漏偏逢雨,姑姑前些日子也来信,丈夫楚南被御史弹劾,虽有惊无险,但受此影响,被调任山西岚县,一南一北可想而知。
正旦一过,陈氏、王氏都在外四处打听消息,甚至陈氏都托人前往京师侯府,探听消息。
陆羽却知道这一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萨尔浒之战大败。为防止万一,他重启作坊,私买铁锭,指挥家中匠人炼钢。
打造的东西五花八门,有刀具,斧头,盾牌,铁钩,还有大小各一的薄钢片若干等等。
二月初二,龙抬头,扬州府张贴布告,学政大人月末举办岁考(院试),但是陆羽看都没有看,只盯着作坊,片刻不离。
看到儿子在准备这些物品,王氏拉住他泪眼婆娑:“羽儿,我知道你孝顺,可是在没有你爹确切消息前,娘求你别去,更别偷偷去,娘就你一个儿子。”
看着眼泪止不住的王氏,陆羽只能暂时熄了北上的心。接下来的日子,陆羽在哪儿,王氏在哪儿。
心思被看穿,他只好带着王氏去扬州府,让大姐陪着说说话,同时看看能不能从府衙打听到什么消息,顺便可以参加个院试,摘了这秀才的头衔。
二月二十八陆羽进了考场,王氏收到急报,看着信纸上内容,手脚俱颤,掩嘴而哭。
白纸黑字,万历四十六年七月清河城破,陆千户死战不退牺牲,其子和其弟下落不明。
短短几行字,重逾千斤,天塌地陷,她眼前一黑,昏倒在地。
等到陈氏醒来时,已经在回程的船上。
“娘,爹和大伯生死未卜,随行的叔伯们也没有消息,儿子不能不去。”陆羽看着河面冷静地说道。
此行他必须得去,于情,父亲下落不明,作为儿子他不能袖手旁观;于理,他心中有个梦,大明不该这么草率的落幕,他要火中取栗,乱中求生。
王氏不语,只顾掉眼泪。一边是陪伴多年的丈夫,一边是独子,她都舍不得。既想维持现状,又奢望丈夫能归来,一时无措,不知说什么好。
东院,婆媳二人收到消息,几度昏厥。苏氏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儿子殉城,小儿子和长孙下落不明,无助彷徨,这可能就是军户家庭的命。
及至陆羽等几人回到陆宅,告知他将北上辽东的事。老祖宗苏氏简直不敢相信,现今他这个孙子还未满16岁,这勇气、这担当,让她回忆故去丈夫陆辰,当年也是这样意气风发。
抬头看向王氏,见她不语,便不再多语。
陈氏原本正六神无主,听到侄儿愿意去北方,立马上前抓住他的手,沙哑的嗓子一句话也说不出,唯有眼泪。
简短商量之后,陆羽就钻进作坊,捣鼓各种物品,整理清单,打点行李。过段时间萨尔浒大败的消息传来,估计王氏肯定死活不同意他去北方。
秦石和唐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逮着机会拉着他:“少爷,你得带上我们兄弟,东西也要给俺们俩准备一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另类书生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明末另类书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