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柳岸里,寒风裹着细碎的雪粒掠过窗棂,工作室却暖意融融——樊赟、倾喃和凰慕正围着长桌,打包即将送往冬令营营地的非遗教具。竹编的迷你托盘里,整齐码着小尺寸的宋代茶具;素白的棉布上,印着待绣的简化宋绣纹样;还有一箱从铜官窑定制的迷你瓷坯,等着孩子们亲手绘制陶瓷缠枝纹。
“这次冬令营咱们分了三个模块,”樊赟拿起一张课程表,对着两人确认,“上午是‘古代礼仪课’,教孩子们行拱手礼、学宋代饮茶;下午分‘陶瓷工坊’和‘刺绣课堂’,让他们自己选喜欢的非遗手作;晚上搞‘非遗夜话’,请铜官窑的老匠人讲陶瓷故事,再教大家唱几句浏阳山歌。”倾喃补充道:“我还准备了‘礼仪小勋章’,孩子们每学会一个礼仪动作、完成一件手作,就给他们发一枚,这样更有成就感。”
冬令营营地选在浏阳的桃花村——春天这里是“四季花旅”的打卡地,冬天则安静清幽,正好适合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开营当天,三十个孩子背着小书包涌进营地,看到院子里挂着的汉服和摆着的陶瓷道具,立刻围了上来。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伸手摸了摸浅粉色的襦裙,眼睛亮晶晶地问:“老师,我们今天能穿这个衣服吗?”凰慕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咱们先学怎么系腰带,再穿汉服上课。”
礼仪课上,樊赟教孩子们行唐代拱手礼。她先示范:“男生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女生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双手举到胸口,弯腰的时候幅度不用太大,像给好朋友问好一样。”孩子们跟着学,有的小手还握不稳,有的弯腰弯成了“小虾米”,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樊赟耐心地一个个纠正,直到每个孩子都能标准行礼。到了宋代饮茶环节,孩子们捧着迷你茶杯,小心翼翼地用“三指握盏”的姿势举杯,有的还模仿大人的样子,轻轻抿了一口温热的桂花茶,脸上满是新奇。
下午的陶瓷工坊里,铜官窑的老匠人李师傅正教孩子们画瓷坯。他握着一个小男孩的手,在素白的瓷坯上画了一朵简单的梅花:“咱们铜官窑的陶瓷,讲究‘随性而画’,不用画得太整齐,有自己的味道才好。”小男孩松开手,看着自己画的“歪歪扭扭梅花”,有点不好意思。李师傅却笑着竖起大拇指:“这梅花有劲儿,比我画的还生动!”旁边的小女孩则在瓷坯上画了个汉服小人,歪着头问樊赟:“老师,我把今天穿的汉服画在上面,以后看到这个杯子,就能想起冬令营了吧?”樊赟点头:“当然,这是独属于你的非遗纪念品。”
刺绣课堂上,倾喃教孩子们绣迷你宋绣。她把印好纹样的棉布固定在小竹绷上,教大家穿针引线:“咱们用‘长短针’绣,长针拉得长一点,短针跟在后面补,这样绣出来的花纹才平整。”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手指有点笨拙,线总也穿不进针孔。倾喃蹲下来,握着他的手一起穿:“别急,慢慢来,非遗手艺都要练,多试几次就会了。”小男孩试了第五次,终于把线穿进了针孔,兴奋地举着针给倾喃看:“老师!我穿进去了!”
冬令营的夜晚,院子里点起了暖黄色的灯笼,孩子们围坐在老槐树下,听李师傅讲铜官窑的故事。“以前啊,咱们铜官窑的陶瓷要坐船顺着湘江走,再运到海边,卖到国外去,”李师傅手里拿着一个复刻的唐代青釉褐彩瓷瓶,“你们看这瓶身上的花纹,是当时的匠人一笔一笔画的,每一个瓶子都不一样,就像你们今天画的瓷坯,各有各的好。”
有孩子好奇地问:“李爷爷,以前的匠人做陶瓷,会不会累呀?”李师傅笑着说:“累啊,但他们喜欢,看到自己做的陶瓷能被很多人喜欢,就不觉得累了。就像你们今天绣刺绣、画瓷坯,虽然累,但完成的时候是不是很开心?”孩子们齐声点头,小脸上满是认同。
夜话结束后,倾喃还教孩子们唱浏阳山歌。她起了个调子:“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孩子们跟着唱,有的跑调,有的忘词,却唱得格外认真。唱到兴起时,有孩子还拉起旁边伙伴的手,围着灯笼转圈,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樊赟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场景,悄悄拿出手机拍照——照片里,暖黄的灯光映着孩子们的笑脸,旁边的竹绷上放着未完成的刺绣,瓷坯整齐地摆在桌上,满是烟火气与非遗的温柔。
冬令营闭营那天,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非遗成果”——画好的瓷坯、绣好的宋绣小挂件、攒满的礼仪小勋章。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抱着自己画的汉服小人瓷坯,拉着樊赟的手说:“老师,明年冬令营我还来,我还要学做你上次说的桃花染!”一个小男孩则把绣好的梅花挂件送给凰慕:“老师,这个给你,谢谢你教我穿针,我以后还要学更多非遗手艺。”
闭营仪式后,家长们来接孩子,看到孩子们的成果,都忍不住称赞。一个妈妈拿着孩子画的瓷坯,笑着说:“以前孩子总爱玩手机,这次冬令营回来,天天跟我讲陶瓷故事,还说要教我行拱手礼,真是太意外了!”另一个爸爸则说:“你们这个冬令营太有意义了,不仅让孩子玩得开心,还学到了传统文化,以后有活动我们还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