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陕西华县,黄土高原的风还带着几分凛冽,樊赟、倾喃和凰慕却早早钻进了当地的皮影戏班——这里是“传统皮影”主题短剧《灯影里的乡愁》的取景地,故事聚焦一位老皮影艺人与海外归来的孙女,通过修复一套清代“封神榜”皮影,找回家族传承的故事。
皮影非遗传承人赵师傅,先给三人展示了珍藏的清代皮影:用牛皮雕刻的姜子牙、哪吒,衣袂上的花纹细如发丝,涂色用的矿物颜料历经百年仍鲜亮如初。“皮影的精髓在‘刻’和‘演’,”赵师傅握着刻刀,在新的牛皮上演示“镂空刻法”,“你们看这哪吒的混天绫,要刻出层层叠叠的纹路,才能在灯光下显出动感;演的时候,艺人的手指要灵活,让皮影的头、手、脚都能跟着唱腔动起来,像真人一样。”
樊赟负责设计剧中的“皮影道具”,她根据赵师傅的指导,复刻了一套迷你版“封神榜”皮影——为了还原清代风格,她用砂纸反复打磨牛皮,让表面更光滑;涂色时特意加入少量朱砂,让皮影在灯光下泛出温润的红光。“这些迷你皮影不仅是道具,还要能真的‘演’,”樊赟拿着刻好的“姜子牙”,在灯箱前试了试,看着皮影的影子在幕布上晃动,“这样拍出来,观众才能相信‘这是能上台的真皮影’。”
凰慕在剧本里,加入了很多皮影与生活的联结:老艺人会在农闲时,带着皮影箱走村串户,给孩子们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女小时候,最爱趴在幕布后,看爷爷的手指操控皮影,把影子当成“会动的画”;修复皮影时,祖孙俩发现每张皮影的背后,都刻着爷爷父亲的名字,这才知道这套皮影已经传了三代。“很多人只在庙会上看过皮影,却不知道它是艺人的‘饭碗’,是家族的‘根’,”凰慕和赵师傅聊天时说,“我们想通过短剧,让观众看到皮影背后的人情与故事。”
倾喃饰演的“孙女”,要从“不懂皮影”到“成为皮影传承人”。为了演好“操控皮影”的戏份,她跟着赵师傅练了半个月——手指套上操控杆,同时控制皮影的头、手、脚,还要配合唱腔调整动作。刚开始,她总让皮影的“手”和“脚”不协调,赵师傅笑着安慰:“别急,就像你们穿汉服,要先熟悉衣料的重量,才能走得稳;操控皮影,要先摸清它的‘脾气’,才能让它‘活’起来。”后来拍“孙女独自演皮影”的戏份时,倾喃操控着“哪吒”,让它在幕布上腾空、挥枪,动作流畅得连赵师傅都忍不住点头:“有我们皮影艺人的样子了。”
六月,《灯影里的乡愁》刚杀青,三人就奔赴江西景德镇,筹备“古法制瓷”主题短剧《窑火千年》。景德镇的古窑遗址旁,老瓷匠吴师傅正带着徒弟们做“拉坯”——转盘飞速转动,吴师傅的双手在湿润的陶土上轻轻揉捏,原本不成形的陶土,渐渐变成了一个圆润的瓷碗。“古法制瓷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拉坯只是第一步,”吴师傅指着旁边的晾坯架,“接下来还要利坯、施釉、装窑、烧窑,每一步都不能错,错一步,之前的功夫就全白费了。”
樊赟跟着吴师傅学“利坯”——用利坯刀将晾干的粗坯削得更薄、更规整。利坯刀很锋利,稍不注意就会把坯体削破,樊赟屏住呼吸,手腕轻轻转动,看着陶土的碎屑一点点落下,粗坯渐渐露出细腻的质感。“做瓷和做汉服配饰很像,都要耐得住性子,”樊赟擦了擦额头的汗,“比如之前做陶瓷梅花挂坠,也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做出想要的形状,非遗技艺都需要‘慢工出细活’。”
凰慕在剧本里,将制瓷与“守护”的主题结合:主角是吴师傅的徒弟,为了保护一座清代龙窑,放弃了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她在整理老窑工的笔记时,发现了一种失传的“釉里红”配方;最后,她用老配方在龙窑里烧出了一批“窑变釉里红”瓷,让龙窑重新焕发生机。“景德镇有很多老龙窑,它们不仅是烧瓷的地方,更是制瓷文化的‘活化石’,”凰慕和编剧组讨论剧情时说,“我们要让观众看到,守护龙窑,就是守护制瓷技艺的根。”
倾喃饰演的“主角”,需要展现对制瓷的热爱与坚守。拍摄“主角在龙窑前守窑”的戏份时,她裹着厚外套,坐在窑口旁,看着里面的火光映红夜空,眼神里满是坚定。“守窑的时候,要每隔一小时观察窑温,调整柴火的用量,”倾喃提前跟着吴师傅守过一次窑,“那种看着自己的心血在火里慢慢成型的期待,是演不出来的,只能亲身经历。”当剧情拍到“主角看到第一批釉里红瓷出窑”时,倾喃看着瓷碗上鲜红的花纹,眼里自然地泛起泪光——那是真实的感动,也是对制瓷技艺的敬畏。
九月的竖店,“非遗影视联盟”的好消息接连不断:《灯影里的乡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线,引发了不少外国观众的关注——有观众留言“第一次知道中国皮影这么精美,想亲自去华县看看”;有海外华人说“看孙女修复皮影的样子,想起了小时候爷爷带我看皮影戏的时光”;还有外国博主专门制作了“解读中国皮影”的视频,详细介绍剧中出现的皮影技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