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柳岸里,落了一场薄雪,樊赟的小院里却暖意融融。竹架上挂着她新编的竹编灯笼,灯笼罩着暖黄的光,映得窗纸上的剪纸纹样格外清晰——那是倾喃前几天送来的,剪的是“非遗联盟”年轻人们忙碌的场景,有小周教孩子编竹丝,有林晓对着镜头演织工,还有小夏在电脑前做直播策划。
樊赟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一本翻得有些旧的《竹编技艺图谱》,旁边放着刚泡好的菊花茶。她不再像以前那样赶行程、改脚本,每天的日子慢了下来:清晨去竹林里散步,看露水挂在竹尖;上午教邻居家的小姑娘编竹编小蝴蝶,小姑娘的手指还不灵活,她就握着孩子的手,一点点调整竹丝的角度;下午则整理这些年收集的非遗资料,把程师傅讲的竹编诀窍、郑师傅说的漆器心得,都一笔一画记在笔记本上。
有天下午,小周带着越南竹艺纪录片的样片来拜访,樊赟没有急着看片子,而是先给小周倒了杯茶,指着院子里的竹子说:“你看那根三年生的毛竹,竹节间距均匀,韧性最好,用来编竹丝最合适。上次你说越南的竹子偏细,编的时候可以多缠两道竹丝,这样更结实。”小周恍然大悟:“难怪我之前编的竹篮总容易变形,原来是竹子选得不对,樊老师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
樊赟笑着点头,这才和小周一起看样片。看到镜头里越南匠人劈竹丝的画面,她轻声说:“这里可以加个特写,拍匠人手指的动作,观众能更清楚地看到劈竹丝的诀窍。还有匠人说话时的神态,要多拍一些细节,非遗纪录片的魂,就在这些烟火气里。”小周认真记下,临走时说:“樊老师,有您在,我们心里就特别踏实。”
倾喃的“非遗影像集”已经整理了大半,厚厚的相册里,贴着这些年拍的照片——有竖店片场凌晨的灯光,有景德镇龙窑前的火光,有巴黎展厅里外国观众惊讶的笑脸,还有年轻人们第一次独立完成短剧拍摄时的合影。每张照片下面,她都写了简短的注解,记录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天上午,倾喃带着相册去凰慕家做客。凰慕的家里摆满了各国的非遗手工艺品:意大利的陶瓷杯、泰国的丝绸围巾、越南的竹编摆件,还有皮埃尔送的藤编小筐。两人坐在客厅的地毯上,翻着相册,像是在重温这些年的时光。
翻到三人第一次在竖店片场吃盒饭的照片,倾喃笑着说:“那时候我们还在学怎么面对镜头,谁能想到后来能拍这么多非遗短剧,还能去巴黎办展览。”凰慕点头,指着一张年轻人们在“世界非遗体验周”上的合影:“你看他们笑得多开心,比我们那时候有活力多了。上次林晓说,想拍一部‘非遗传承人的一天’系列短片,把程师傅、郑师傅他们的日常拍下来,这个想法特别好。”
倾喃眼睛一亮:“这个可以有!我们可以帮他们整理素材,把我们知道的匠人故事告诉他们,让短片更有深度。”两人一拍即合,当天就联系了林晓,林晓听说她们愿意帮忙,特别开心:“倾喃老师、凰慕老师,有你们指导,我们肯定能把短片拍好!”
接下来的日子,倾喃和凰慕经常跟着林晓去拜访非遗传承人。去程师傅的竹编作坊时,倾喃负责拍程师傅编竹篮的细节,凰慕则和程师傅聊天,问他年轻时学竹编的经历:“程师傅,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做竹编啊?”程师傅笑着说:“那时候家里穷,学竹编能混口饭吃,后来编着编着就爱上了,看着一堆竹丝变成好看的竹篮,心里就特别踏实。”这些对话,都被林晓记在笔记本上,成了短片里最动人的台词。
五月,“非遗传承人的一天”系列短片上线,第一集《竹编匠程师傅》播出后,很快登上了短视频平台的热门。短片里,没有复杂的剧情,只有程师傅平凡的一天:清晨去山上选竹,上午在作坊里劈竹丝、编竹篮,下午教孩子学竹编,傍晚坐在院子里喝茶,手里还拿着没编完的竹编小筐。镜头里,程师傅布满老茧的手灵活地穿梭在竹丝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配文写着“一辈子,一件事,这就是传承”。
很多观众看完短片后留言:“原来非遗传承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故事这么温暖。”“程师傅的手太巧了,我也想学着编竹篮。”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去柳岸里的竹编体验课,说要“向程师傅学习,做一个有耐心的人”。
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院子里,看着手机上的留言,心里满是欣慰。樊赟说:“咱们当初做非遗传承,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匠人、尊重匠人,现在这个目标正在实现。”倾喃点头:“以后我们可以把这些短片整理成纪录片,送给学校,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六月,联盟的年轻团队接到了一个重要的邀请——去非洲肯尼亚参加“中非非遗文化交流展”,展示中国的竹编、漆器、丝绸,也学习非洲的传统手工艺。出发前,小周、林晓、小夏特意来拜访三人,请教交流经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