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迎着那火光走进去,又在火光熄灭后,重新走入无边的寒夜。
从破庙回到州府的路,林昭然走得比来时更慢。
晨雾如同一匹浸了水的灰色绸缎,湿冷地贴在身上,将她那件单薄的旧袍子洇得更显破败。
指尖似乎还残留着牒文边缘粗糙的触感,那张薄薄的纸,曾是她十年寒窗唯一的指望,此刻却像一块被烧得通红的烙铁,即便早已不在手中,那股灼人的痛意依旧从掌心烫进心底。
她还未踏上州府录名处前的石阶,便被一阵嘈杂的人声挡住了去路。
一群青衫士子围在紧闭的朱门前,或引颈探看,或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一个尖细的嗓音穿透晨雾,带着几分刻意的傲慢,高声宣读着什么。
林昭然挤不进去,只在人群外围站定,侧耳细听。
“……今有应试秀才林昭,于风仪问对之时,言辞偏激,举止失据,风仪不端,有违士范。经礼部核查,兹将其暂除名录,以正视听。待礼部复核之后,再行定夺!”
林昭然的脚步像是被钉在了原地,一股寒意从尾椎骨笔直地窜上后颈,比这清晨的冷雾更刺骨。
她认得那个高声宣读的小吏,正是裴仲禹身边的随从之一。
这道命令绕过了主考官,直接由礼部下达,措辞严厉,名为“暂除”,实则已是定论。
“礼部复核?那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这林昭算是完了。”
“我早便说了,形陋貌寝者,难登大雅之堂。腹有诗书,皮相上却半点显不出来,可见其心性亦是鄙俗。”一个衣着华贵的士子摇着折扇,语气轻蔑,引来几声附和的窃笑。
“此言差矣,我倒是觉得,以貌取人,非君子所为。昨日问对,我亦在场,那林昭言语虽锐,却字字珠玑,岂是‘偏激’二字可以蔽之?”也有人压低声音,面露不平。
“慎言,慎言!这可是礼部裴主事的意思,你我议论,当心惹祸上身。”
四周的目光,或同情,或讥诮,或幸灾乐祸,如同一根根无形的细针,密密麻麻地扎在她身上。
林昭然垂下眼帘,将所有情绪都掩藏在那双过于平静的眸子里,不动声色地攥紧了袖中那卷被摩挲得边角发软的《论语》残卷。
亡师临终前的话语在耳边回响:“昭然,名可夺,志不可夺。记住,读书人的根,在心里,不在榜上。”
录名处的朱门紧闭,一副“今日谢客”的牌子挂了出来,彻底断了她进去问个究竟的念想。
林昭然缓缓转身,退到街角一家简陋的茶肆,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坐下,只点了一盏最便宜的粗茶。
她没有走,她要在这里,静观其变。
茶水苦涩, 暖了暖她冰冷的手指。
她坐了约莫半个时辰,耳边忽然飘来一句沙哑的低语:“丫头,你已经被记入‘非礼录’了。”
林昭然心头一凛,转头望去,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正蹲在茶肆的屋檐下,掰着手里的干饼喂一只瘦骨嶙峋的流浪狗。
是孙伯,那个总在府学附近打零工的老人。
他没有看她,目光始终落在狗身上,嘴唇却几乎不动地再次开合:“裴主事昨夜发下密令,传告三州,凡在问对中‘风仪不足’、‘出身无考’者,一概不得登录。你这个名字,怕是已经传到京里去了。”
“非礼录?”林昭然的声音压得极低,几乎只有气音。
她知道这东西,它并非朝廷的正式典籍,却是京中几个大世家私下建立的一本暗册,专门记录那些他们眼中的“异类”——出身寒微却才华过人,或思想“离经叛道”的读书人。
入了此录,便意味着终生仕途无望,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她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这比单纯的除名要狠毒百倍。
“您……为何要告诉我这些?”
孙伯终于抬起头,咧嘴一笑,露出豁了口的牙,含混不清地说道:“我那闺女要是还活着,也跟你差不多大。她也爱念书,总说女子不比男儿差……可惜啊。”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水光,随即又被生活的风霜掩盖,“女子走这条路,本就是踩在刀尖上。走得越高,刀尖越利。”
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像是要离开了。
临走前,他丢下最后一句话:“风不起,幡不动。你是等着别人把你推下深渊,还是自个儿去掀起那阵风?”
孙伯的身影消失在街角,留下林昭然独自坐在原地,心乱如麻。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茶肆,却带不来半点暖意。
林昭然闭上双眼,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开始回溯昨夜在破庙中的异样——那些清晰却又完全不属于她的念头,什么“因材施教”、“认知阶梯”、“底层逻辑”……它们就像一口深井里突然涌出的甘泉,清冽,却来路不明。
而此刻,在孙伯的警示之后,一个更加古怪的念头在她脑中浮现:“舆论即权力,沉默即共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破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