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霁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带着一种被岁月磨砺后的沉静与坚韧,穿透清晨的薄雾,清晰地落入槐市每一个人的耳中。
雾气如纱,轻轻拂过广场上每一张仰起的脸,沾湿了鬓角与衣领,带着初秋特有的微凉。
远处屋檐下悬挂的灯笼尚未熄灭,昏黄的光晕在晨风中轻轻晃动,映得人影斑驳,仿佛帘幕之后,有无数双眼睛正窥视着这场即将改写命运的讲演。
一时间,人头攒动的广场上鸦雀无声,连最远处踮脚张望的孩童都屏住了呼吸。
唯有风吹过布幡的猎猎声,和远处不知哪家铺子刚支起的铁锅在火上“滋啦”作响,反衬出这片寂静的沉重。
成千上万双眼睛,汇聚在那个曾因“悖逆”而被剥夺一切的读书人身上。
他们之中,有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粗布衣领上还沾着昨夜的尘土;有满腹疑虑的年轻学子,指尖紧攥着书卷,指节泛白;也有藏在人群中,神情复杂的官府差役,皮靴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回响。
林昭然站在讲坛一侧的阴影里,心跳得如同擂鼓。
她能听见自己血液在耳中奔涌的声音,掌心渗出的汗浸湿了袖口的暗纹。
这一刻,仿佛三日来的风雨雷霆都凝聚成了韩霁口中那平淡的开场白。
思绪被拉回到三日前的那个清晨,当国子监屋顶出现那只诡异灰鸢的消息传到她耳中时,她正与柳明漪核对着新一批的蒙学课本。
窗外细雨如针,敲打着屋檐下的铜铃,发出细碎而清冷的叮当声。
她当时的第一反应并非欣喜,而是彻骨的寒意——那寒意顺着脊背爬升,像冰水漫过骨缝。
这不是她的手笔。
这种近乎挑衅的姿态,太险,太急,一步踏错,便会将所有努力付之一炬。
她立刻意识到,这场风波已经脱离了她的掌控,开始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
那些被点燃的星星之火,正以她无法预料的方式,汇成燎原之势。
果不其然,裴仲禹的雷霆震怒与沈砚之的意外表态,像两块巨石投入湖心,激起的波澜瞬间席卷了整座京城。
当晚,赵元度悄然来访,带来了那位权相的口信,也带来了三道无形的枷锁。
“沈相此举,是在给你一个机会,也是在给你设一个局。”灯火下,赵元度的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
烛火在他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窗外风声骤起,吹得窗纸簌簌作响,像有无数人在低语。
“他要亲临,便是要将此事置于天下人眼前,做成一个铁案。要么,你林昭然名正言顺,开创先河;要么,你蛊惑士林,罪加一等。没有中间的可能。”
他伸出三根手指:“一,讲者须有资格。何为资格?在那些人眼中,要么是功名在身,要么是德高望重。你找个白身,就是聚众闹事。二,讲题不违制。内容必须在圣人经典中找到根基,不能是你那《礼疏残稿》里的‘邪说’。否则,就是挑战礼法根基。三,百姓须守序。届时权贵云集,数万百姓围观,一旦发生骚乱、冲撞,立刻就会被定义为‘民变’,你百口莫辩。”
每一条,都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林昭然沉默了很久,烛火在她清澈的眼眸里跳动,映出的是一盘缜密至极的棋局。
她能听见远处更夫敲过三更的梆子声,夜已深,而她的指尖却因冷静而微微发烫。
而她,必须接下这场赌局,并且赢得毫无瑕疵。
她提起笔,在纸上飞快地写下应对之策。
“请韩霁先生为讲士首名。”她将纸推给赵元度。
赵元度一惊:“韩霁?他……他是个被罢黜的罪士,何来资格?”
“正因他是罪士,他才有资格。”林昭然的语气平静而坚定,“他的罪,是因‘教不可断’而起;他的苦,是为天下寒门而受。他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篇血泪写就的文章,是‘以身证道’。裴仲禹之流若要驳斥他的资格,就等于要先否定当年那个案子的公正性。他们不敢。”
接着是第二条:“讲题,定为《礼本护弱论》。”
赵元度细看这五个字,此题不提“变革”,不言“悖逆”,而是从《礼记》正典中寻根溯源,将“礼”的本意,从维护等级的工具,巧妙地扭转为保护弱者的屏障。
这是在用他们最信奉的武器,来攻击他们最坚固的堡垒。
釜底抽薪,高明至极。
“那第三条,百姓守序,如何解决?”赵元度追问,“京兆府绝不会坐视不管,届时兵马林立,肃杀之气一起,百姓一慌,局面就乱了。”
“秩序,不一定非要用刀兵来维持。”林昭然的笔尖落在最后一行,“请阿阮率学堂的百名孩童,在坛外合唱《问礼谣》。用最纯净的童声,来作为这场讲演的‘声序’。稚子之声,可安人心。兵马的肃杀,在琅琅书声面前,只会显得粗暴无礼。沈相要看秩序,我便给他一场闻所未闻的‘礼乐之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破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