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破晓,寒气尚未散尽,林昭然端坐窗前,指尖冰凉,如触初霜。
晨风从半启的窗缝钻入,拂过她耳畔一缕碎发,带来远处槐市隐约的叫卖声与犬吠,清冷而真实。
她凝望着庭院中那株老槐树,树影斑驳,如同她脑中那张尚未收拢的逻辑之网,在寂静中微微震颤。
她没有去御史台,甚至没有派人去旁听。
棋局已布,棋子落定,此刻的等待,是棋手对棋局唯一的敬意。
她脑中那张无形的逻辑之网绷得极紧,每一个节点都连接着一份文书,一道法条,一个人心。
她能“看见”那些墨迹在纸上的走向,能“听见”签押落笔时的滞涩,能“触到”公文封泥碎裂的脆响——那是她用三年光阴在黑暗中编织的感知。
直到日上三竿,韩霁才一阵风似的冲进院子,靴底踏碎枯叶,发出急促的“咔嚓”声。
他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和后怕,声音都带着颤,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细雾。
“林姑娘,成了!全如您所料!”
他喘着气,将公堂上的情景竹筒倒豆子般说了出来。
御史台公堂之上,香烟缭绕,肃穆庄严。
青砖地面冷硬,脚步声在空旷中回荡,仿佛每一步都踩在人心之上。
谢允端坐堂上,面沉如水,目光如刀,缓缓扫过堂下。
他并未立刻发难,而是先传了崔恪。
“崔郎中。”谢允的声音不高,却如冷铁掷地,带着金属的震颤,“上月十五,贵司主簿吴延,可曾告了病假?”
崔恪立于堂下,神色尚算镇定,指尖却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云纹,仿佛在确认那层体面的遮掩是否依旧完整。
他自认备案司的文书往来天衣无缝,闻言只道:“确有此事。”
谢允微微颔首,从案上拿起一份卷宗,轻轻展开,纸页翻动的沙沙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此乃备案司病假簿抄本,上面记录,吴延的医证由门房签收。而这份……”他拿起另一份文书,正是查封义学的那道备案令,指尖在“代署”二字上重重一压,“备案令上,却有吴延的‘代署’签押。本官不解,吴主簿莫非能魂游司曹,卧于病榻之上,替崔郎中签押执法?”
“魂游司曹”四字一出,堂下旁听的吏员一片死寂,连呼吸都仿佛被冻结。
香炉中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忽然断裂,如命脉骤断。
崔恪的脸色终于变了,血色一寸寸地从他脸上褪去,变得铁青,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顺着鬓角滑落,在衣领上留下一道湿痕。
他强自辩解:“或……或是吴延销假后补签,一时疏忽,忘了标注。”
“补签?”谢允发出一声冷笑,那笑声在空旷的公堂里显得格外刺耳,像刀锋刮过石面。
他目光如炬,直刺崔恪双目,“我朝《文书令》写得清楚,事后补签,需于签名旁朱笔小字备注‘追署’二字,以明其异。崔郎中,这令上可有‘追署’二字?”
他将那份备案令举起,示于众人。
上面除了墨色签押,干干净净,并无任何朱笔痕迹。
阳光从高窗斜射而入,照在那空白处,刺眼如灼。
崔恪的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喉结上下滚动,像是被无形之手扼住。
谢允并未就此罢休,他将备案令重重拍在案上,声色俱厉,震得案上茶盏轻跳,水纹荡漾:“更何况,本官还查验了你批文中引据的‘旧典’。圣上登基元年所颁《修订录》中明文记载,‘新法颁行之后,旧条即时作废’。你以废止之旧典,行查封之实,伪造主簿之签押,强加关停之令……崔恪,你告诉本官,你到底是在执法,还是在造法?”
“造法”二字,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崔恪心上。
他踉跄一步,满面灰败,再无半分平日里掌管文书、执礼天下的傲慢。
他仿佛听见自己三十年来所信奉的“礼法”在耳边崩塌,如琉璃碎地,清脆而无情。
韩霁说得口干舌燥,端起茶碗一饮而尽,又道:“姑娘您是没瞧见,那会儿御史台的照壁外头,里三层外三层全是百姓!我照您的吩咐,在人群里把堂上的话一句句传出去。当听到‘魂游司曹’的时候,底下当场就炸了锅!有人拍腿大笑,有人怒骂出声,还有个老汉当场掏出自己家的旧地契,嚷着‘原来官印也能作假’!大家伙儿这才明白,原来官府的印章和签名,也能是假的!”
韩霁眼中放光:“我还看见吴主簿了,就是那个告病假的老吴。他混在人群里,紧张得手心全是汗,袖口都被他攥得湿透。我猜他怕崔恪把他供出来,说他帮咱们查旧档。可他听到百姓议论‘官印也不是天理’的时候,那腰杆,我瞧着,好像一下子就挺直了。他低头看着自己那双写了一辈子文书的手,忽然笑了,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林昭然静静听着,脸上波澜不惊,指尖却微微一颤,仿佛触到了某种遥远而温热的震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破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