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英没有回四合院,芮小丹此时也没在BJ,还在王庙村星辰科技有限公司总部。
深夜的静夜思办公室,只剩下一盏台灯在丁元英的案头亮着。
窗外的城市灯火渐次稀疏,像是被一层薄雾轻轻掩去锋芒。那封邮件仍停留在屏幕上,音频已播放完毕,余音却仿佛仍在空气中游走,缠绕于耳际,久久不散。
他没有立即关闭电脑,而是将苗绣残片翻了个面。背面用极细的丝线绣着一行几乎不可见的小字:“声断处,魂未灭。”
这是他在大理走访一位年逾九旬的老绣娘时所得。老人临终前将它交到他手中,只说了一句:“孩子,有些东西,眼睛看不见,但心能听见。”当时他以为那是诗意的遗言,如今听罢那段藏地诵经声,才明白那是一句预言。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肖亚文发来的信息:
“川藏交界那所小学,叫‘云渡’,建在海拔四千二百米的山脊上,隶属四川甘孜州理塘县。全校共十七名学生,年龄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二岁。
唯一的老师叫格桑卓玛,三十岁,本地人,师范大学毕业返乡执教八年。录音是她上传的——她说孩子们念的第一课藏文,是她母亲当年教她的同一段经文。”
丁元英盯着这条消息看了许久,手按桌面,他想把压力转移到书桌。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段语音的采集,而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仪式——母语、母教、母土,在一个偏远村落里以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了代际传递。
可为什么会被标记为“高优先级”?
他调出服务器后台数据,查看样本分析报告。AI声纹识别系统显示,这段诵读中存在一种罕见的共振频率,接近于古籍记载中的“喉音三叠”,即一人同时发出三个层次的音调,曾用于高原寺庙的祈福仪轨,现代已近乎失传。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共振在七名儿童的声音中出现了微弱但稳定的同步现象。
“集体共鸣?”丁元英低声自语,“不是训练的结果,而是……天然形成的?”
他起身走到墙边的文化地图前。一张巨大的三维投影缓缓展开,标注着全国范围内“文明之壤”项目已覆盖的三百二十七个非遗点。而在西南一角,一个新的红点正微微闪烁——云渡小学,坐标锁定。
第二天清晨,肖亚文出现在办公室时,看见丁元英正在收拾行李。
“你要去西藏?”她问,语气中带着一丝惊讶。
“不是西藏,是边界。”他拉上背包拉链,“那里不属于任何明确的文化行政区划,却是所有文化的交汇处。语言在这里混流,信仰在这里共生,连风都带着多重口音。”
“保重!”肖亚文突然抱紧了丁元英,“那边通信不稳定,交通靠马道,去年冬天有支科考队被困了十天。而且……你确定要亲自去?我们可以派团队。”
丁元英闭上眼睛……
“这件事不能派。”丁元英戴上围巾,“如果真如数据分析所示,那些孩子天生具备某种声学天赋,那他们不是样本,是钥匙。而钥匙,必须亲手接住。”
面对丁元英的冷漠,肖亚文渐渐松开了手:“你就不想已经13岁的儿子丁勇。”
在丁元英的心中,已经没有了以往的深情,况且他是有老婆的人。
“你该找个好男人嫁了!”
肖亚文没有理他,默默帮丁元英收拾东西……
飞机降落在康定机场时,天空正飘着细雪。接机的是当地文旅局的一位年轻干部,名叫扎西,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眼神却透着高原人的沉静。
“路不好走,最后二十公里得骑马。”他说,“不过格桑老师知道你们要来,已经在等了。”
山路蜿蜒如蛇,马蹄踩在冻土上发出闷响。丁元英骑在一匹枣红色藏马上,风从山谷两侧扑来,带着冰雪与草根的气息。远处,一座孤零零的白色小楼伫立在山脊之上,屋顶插着一面褪色的国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那就是云渡小学。
格桑卓玛站在校门口迎接。她穿着一件旧棉袄,头发简单扎起,脸上有明显的晒斑和冻疮痕迹,但笑容明亮得如同初升的日光。
“您来了。”她用汉语说道,声音清亮,“孩子们昨晚就开始准备了。”
教室不大,墙壁刷成淡蓝色,黑板上方挂着一幅手绘的中国地图,每个省份都被涂上了不同的颜色。十几张小桌整齐排列,桌上摆着藏汉双语课本。
此刻,孩子们都坐在位置上,睁大眼睛看着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丁元英没有立刻说话。他放下录音设备,打开全息采集仪,然后静静地坐下,像一名普通听众。
“今天我们再念一遍第一课。”格桑卓玛走上讲台,翻开课本。
孩子们齐声开口:
藏地有巍峨雪山,半入云端,美如天织。
起初只是普通的童声朗读,清脆而稚嫩。但随着节奏推进,丁元英敏锐地察觉到空气的变化——声音开始产生微妙的震颤,仿佛教室内的气流被某种无形之力牵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请大家收藏:(m.qbxsw.com)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