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仪器屏幕瞬间亮起红光:检测到多频段共振,强度持续上升。
这不是技术故障,也不是环境干扰。
是真实存在的声波奇迹。
当最后一句结束,整个房间竟短暂陷入寂静,连窗外的风都停了一瞬。随后,屋檐下的铜铃无风自动,发出一声悠长清鸣。
丁元英缓缓抬头,看向格桑卓玛。
“他们每次念都会这样吗?”
她点头:“每年春分和秋分,村里老人会说,这是山神听见了。”
“这不是迷信。”丁元英低声说,“这是一种尚未被科学解释的文化共振机制。这些孩子,他们的声音结构可能保留了某种古老的生物记忆。”
那天晚上,他和格桑卓玛坐在火塘边谈话。
“我本可以留在成都。”她说,“但我父亲临走前说,如果连老师都不回来了,那这片土地就真的空了。”
“你不觉得太苦了吗?”
“苦?”她笑了笑,“可我每天都能听见孩子们用母语说话。你知道吗?对他们来说,这不是学习,是呼吸。就像鸟儿不需要教就会飞。”
丁元英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我想把这里纳入‘文化基因库’核心节点。不只是录音,我们要建立长期观测站,研究这种共振现象的形成机制,甚至尝试还原失落的吟唱体系。”
“条件呢?”她问。
“没有条件。”他说,“除了你们愿意继续教下去,孩子们愿意继续念下去。”
她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动容:“那你得答应我一件事——不要让任何人把他们带走。别让他们变成展览品,别让他们离开这座山。”
“我保证。”丁元英郑重道,“传承的意义,不在舞台,而在日常。”
一周后,第一批科研支援队伍抵达。由三位语言学家、一名声学工程师和一名人类学博士组成,携带便携式量子录音阵列与离线AI分析模块。他们在学校后山搭建了简易工作站,命名为回声哨站。
与此同时,丁元英启动了一项新计划——“种子教师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五十名愿意深入偏远地区执教的青年教师,提供专项培训与终身支持,目标是让每一个濒危语言社区都拥有一位文化守灯人。
消息传开后,报名人数三天内突破三千。
而在静夜思总部,一封新的加密邮件悄然送达:
发件人:Unknown
标题:你也听见了吗?
内容:在云南怒江峡谷深处,有一群傈僳族老人,仍在用一种被称为歌哭的方式讲述亡者生平。
他们说,只要还有人记得名字,灵魂就不会消散。
附件:一段八秒的音频片段,夹杂着雨声与低沉的吟唱,尾音拖长得如同叹息。
丁元英点击播放。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文明之壤”从来不是一个项目的名字。
它是无数人在黑暗中点燃的火种,彼此遥望,彼此呼应,在时间的荒原上,连成一片永不熄灭的星河。
喜欢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请大家收藏:(m.qbxsw.com)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