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作背景
1. 楚地巫风:
《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一组抒情诗。楚国信巫鬼,重祭祀,祭祀时必有巫觋以歌舞娱神。《少司命》便是祭祀少司命神时的唱词。
2. 人神恋歌的母题:
诗中充满了人对神的期盼、爱慕与别离的哀愁(如“悲莫悲兮生别离”)。这并非简单的男女之情,而是以“人神恋爱”的形式,表达人对神的无限依恋和神人阻隔的怅惘,是屈原对民间文学题材的艺术升华。
3. 屈原的寄托:
屈原通过塑造少司命这个形象,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少司命威严而慈爱,刚毅而温柔,她扫除灾厄(“抚彗星”)、保护幼弱(“拥幼艾”),正体现了屈原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形象——既有强大的力量,又有深切的仁爱之心。
四、现实意义
“竦长剑兮拥幼艾”这一意象,跨越千年,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现实意义:
1. 守护者的完美象征:
这句诗是 “守护” 一词最生动、最崇高的图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守护需要两种品质:“竦长剑”所代表的强大力量、勇气与决断力,和 “拥幼艾”所代表的深切温柔、慈爱与责任感。二者缺一不可。这适用于所有守护者角色,如父母之于子女,教师之于学生,国家之于其人民。
2. 对“力量”与“责任”关系的深刻阐释:
它定义了力量的正确用途——力量(长剑)不是为了征服与掠夺,而是为了庇护与养育(幼艾)。这为当今社会的权力行使者(政府、企业、个人)提供了一个古老的道德准则: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责任的最高体现,是保护弱小,创造未来。
3. 教育理念的启示:
在教育领域,它象征着理想的师者或父母形象:既要有严格的管教和树立规矩的“威严”(长剑),也要有充满关爱和理解的“慈心”(拥幼艾)。刚柔并济,方能培育出健全的人格。
4. 社会文明的尺度:
一个社会如何对待其“幼艾”(儿童与弱势群体),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试金石。这句诗激励整个社会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与文化,举起法律、医疗、教育等“长剑”,共同构筑一个安全、健康、充满希望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幼艾”都能被温柔以待。
总结:屈原笔下的少司命,不仅是一位神话人物,更是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竦长剑兮拥幼艾”将最刚强的力量与最温柔的爱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关于“守护”与“责任”的最美表达。它时刻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源于守护美好的决心与能力。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