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汴京的春意已臻极盛。护龙河两岸垂柳如烟,碧丝万缕,随风轻拂水面,漾起圈圈涟漪。桃花、杏花、梨花次第凋零,枝头新绿葱茏,空气中弥漫着草木萌发的清新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暖阳和煦,熏风醉人,正是踏青游春的好时节
这日恰逢翰林院休沐。清晨,崔?刚用过早膳,院门便被轻轻叩响。开门处,沈府大丫鬟碧荷笑盈盈地福了一礼:“崔编修安好。我家小姐遣奴婢送来此帖。”
崔?接过,是一张洒金花笺,笺上墨迹清雅娟秀,正是沈文漪的手笔:
“春和景明,万物昭苏。闻金明池畔,柳浪闻莺,琼林竞秀,正宜踏青赏玩。妾素闻崔编修雅好山水,不知今日可得暇,同游金明,共沐春光?未时初刻,南薰门外柳亭静候。沈文漪谨启。”
金明池?汴京西郊皇家园林,春日向士庶开放,乃踏青胜地。崔?心中微动。自殿试琼林宴后,他与沈文漪虽偶有书信往来(多为探讨书画),却因各自忙碌,加之翰林院规矩森严,鲜少见面。此番邀约,虽以赏春为名,却透着几分不同寻常的亲近之意。
他略一沉吟,提笔在帖后空白处,以沉稳端方的楷书回道:
“承蒙沈小姐相邀,盛情难却。金明春色,心向往之。未时初刻,南薰门外,崔?恭候。”
交予碧荷带回。
午时刚过,崔?便换上一身干净的青布直裰,略作梳洗,步履从容地出了门。他并未刻意装扮,依旧是那副清寒书生的模样,唯眉宇间那份沉静气度,较之从前更添几分历练后的从容。
南薰门外,汴河支流蜿蜒而过,两岸垂柳依依。一座小巧的八角石亭临水而立,名曰“折柳亭”。崔?行至亭外,远远便见亭中伫立着一道清丽身影。
沈文漪今日显然精心装扮过。她身着一袭湖水碧的云纹绫罗襦裙,外罩一件薄如蝉翼的月白色轻纱半臂,腰间系着同色丝绦,勾勒出盈盈一握的腰肢。乌发挽成精致的惊鹄髻,斜簪一支点翠嵌珠的蝴蝶步摇,耳垂缀着小小的珍珠坠子。面上薄施脂粉,淡扫蛾眉,樱唇点朱,清丽脱俗中更添几分明媚。她凭栏而立,望着汴河上往来的画舫游船,侧影如画,与这融融春色融为一体。
“沈小姐。”崔?走近亭前,拱手一礼。
沈文漪闻声回眸,清澈的眼眸瞬间漾起笑意,如同春水初融:“崔编修来了。”她步下石阶,裙裾微扬,带起一阵淡淡的兰芷幽香,“春光正好,莫辜负了。”
两人并未乘车,只带了碧荷和崔?院中一个名唤“砚童”的机灵小厮(王仲玉所赠),沿着汴河畔的官道,信步向西郊金明池行去。碧荷和砚童识趣地落后几步,远远跟着。
一路上,游人如织。士子文人结伴而行,吟诗作对;闺阁仕女轻纱遮面,笑语盈盈;贩夫走卒挑着时鲜花果、精巧玩物沿街叫卖;更有富家子弟鲜衣怒马,仆从簇拥,招摇过市。汴河上,画舫游船穿梭不息,丝竹管弦之声隐隐传来,一派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
崔?与沈文漪并肩而行,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起初,两人只谈些沿途景致、汴京风物。崔?言语不多,却每每能点出景致妙处,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沈文漪则轻声细语,见解独到,尤其对书画之道,与崔?颇有共鸣。气氛渐渐融洽,初时的些许拘谨悄然散去。
“崔编修在翰林院修史,可还习惯?”沈文漪侧首问道,眼波流转。
“尚可。”崔?颔首,“故纸堆中,虽枯燥,却也沉心静气。只是……”
“只是什么?”沈文漪追问。
崔?目光掠过远处巍峨的宫墙,声音低沉了几分:“只是史笔千钧,字字关乎兴衰得失。前朝旧事,常映照当下,令人……心生惕厉。”他并未明言新政旧党之争,但话语中的沉重,沈文漪心领神会。
沈文漪沉默片刻,轻声道:“父亲常说,读史可明智,亦可鉴今。崔编修笔下公允,心存惕厉,便是对社稷最大的尽责。”她顿了顿,声音更柔,“只是……莫要太过劳神。澄心守静,方得长久。”
“澄心守静……”崔?低声重复,想起她赠纸时的题字,心中微暖,“谢小姐提点。”
说话间,已至金明池畔。
但见烟波浩渺,水光潋滟。湖畔垂柳成荫,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琼林苑内,亭台楼阁掩映在葱茏花木之间,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尽显皇家气派。池面上,龙舟画舫点缀其间,更有小舟荡漾,游人嬉戏。春风拂过,柳絮如雪,漫天飞舞,落在游人发间衣上,平添几分浪漫。
两人沿着湖畔小径漫步。碧荷和砚童远远跟着,抱着食盒水囊。空气中弥漫着水汽、花香与青草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快看!”沈文漪忽然指向池边一处水榭。只见水榭旁几株高大的垂丝海棠开得正盛,粉白的花朵累累垂枝,如云似霞,倒映在碧波之中,美不胜收。几只黄莺在花间跳跃鸣唱,声音清脆悦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月照寒襟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月照寒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