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博物馆办公室,团队立刻连夜开会。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激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凌晨。焦点集中在如何在切实保护生态的同时,满足商业回报要求,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最终,凝聚着团队无数心血的方案在截止日期前一小时完成提交。羊羽和林夕亲自将装帧精美的方案书送到招标办公室。刚到门口,恰好遇到大地集团的团队。
“年轻人,”大地集团的张总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冷笑,“生态保护可不能当饭吃。政府的钱,可不是那么好拿的。”
林夕面色平静,目光坚定地回应:“张总,七十年的时间很长,足够让真正的价值显现出来。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更是这片土地长远的未来。”
第一轮评审结果揭晓,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羊羽和林夕的团队成功进入了最后的三个候选名单。评审意见中特别提到了他们方案“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的巧妙平衡”,对他们独特的规划思路和前瞻性的眼光给予了高度评价。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拉开帷幕。第二轮是技术答辩,他们需要面对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的严格质询。
答辩当天,会议室里气氛紧张而严肃。羊羽负责生态保护部分的讲解。他深吸一口气,稳步走上讲台,展示出湿地中发现的珍稀物种名录。刚一展示,一位生态学家便尖锐地提问:“你们的开发区域恰好是几种候鸟的觅食区,这不会对它们的生存造成影响吗?”
羊羽早有准备,他从容地调出详细的鸟类活动轨迹图,有条不紊地解释道:“根据我们三个月的追踪调查,这些鸟类主要在清晨和黄昏进行觅食活动。我们规划的开发区域,将严格限制在这个时间段的人流活动,并设置专门的观鸟屏障,最大程度减少对它们的干扰。同时,在生态技术应用和水土保持方面,我们规划建设沉砂池、植草沟,拦截径流泥沙,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推广‘桑树 + 草本绿肥’覆盖种植,减少裸露地表,进一步保护土壤生态。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我们将保留 10%的原生植被斑块,作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设置人工鸟巢,吸引益鸟栖息,通过生物防治手段减少虫害,从而降低农药的使用。在低碳循环方面,我们计划将桑枝粉碎后制作菌棒,用于香菇等菌类的栽培;废弃的桑叶经过发酵处理,制成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羊羽的发言逻辑清晰,内容详实,引起了评委们的强烈关注和浓厚兴趣。
紧接着,林夕应对了分区规划与文旅融合方面的质疑。她迈着自信的步伐走上前,微笑着说道:“我们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三个部分。生态修复区占全域面积的 30%,范围主要集中在河道沿岸 1 公里的缓冲带以及陡坡地。在这个区域,我们将种植耐涝的桑树品种,并搭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起到稳固河岸的作用。同时,采用梯田式种植方式,有效防止坡地侵蚀,并间作紫穗槐,利用其固氮能力,保持土壤肥力。高效桑园区占全域面积的 50%,主栽高产叶用桑,并配套种植果桑,提升产品附加值。种植模式采用‘宽窄行密植’,行距设定为 1.5m×0.8m,并配套滴灌系统,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林下空间将种植耐阴药材,如黄连、重楼、白及、天麻、黄精、麦冬等,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一个评委专家忍不住大声叫好,随后突然意识到有些失态,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林夕微微点头,继续说道:“文旅融合区占全域面积的 20%。在这个区域,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精心的节点设计。设置养蚕园 、桑文化博览园,向游客展示养蚕结茧的全过程、桑蚕的悠久历史以及传统缫丝工艺体验,让游客深入了解桑蚕文化;打造采摘休闲带,设置果桑自助采摘区,让游客尽情享受采摘的乐趣,并配套桑葚酒庄,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沿着河岸铺设木质栈道,打造生态步道,串联起观鸟塔、湿地栈道等景点,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感受湿地魅力的绝佳体验。”
面对关于经济效益的质疑,羊羽再次走上讲台,镇定自若地讲道:“首先,我们将进行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建设桑叶茶、桑葚干加工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联合当地农户成立合作社,推行‘订单农业’模式,预计可创造 5000 + 季节性岗位,涵盖种植、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有效带动当地就业。此外,这片 50 平方公里的桑园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年固碳量约 1.2 万吨,可参与碳交易,创造额外的经济收益。在投资与实施阶段,近期(1 年)我们将完成河道修复、核心桑园种植及间作中药材的种植工作,并同步建成基础设施,完成道路铺设和灌溉系统的搭建。中期(2 - 3 年),我们将重点完善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并积极申报生态农业旅游认证,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期(4 + 年),我们致力于建立区域桑蚕品牌,推动碳中和示范区认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蜀玉脉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巴蜀玉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