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洋行”这个名字,如同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沈氏医馆”这个小小的据点里漾开了圈圈涟漪。然而,仅凭一个铁路工人模糊的抱怨,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更确切的情报,需要了解这个洋行的背景、业务,以及它可能与“彼岸花”产生的关联。
“冰雕”动用了他在市政系统和日伪机关底层的关系进行侧面打听,反馈回来的信息却显得平常而模糊:松浦洋行是一家日资贸易公司,主要经营药品、医疗器材和一些化学制剂的进出口业务,在道里区有一栋独立的办公楼和仓库,法人代表是一个叫松浦介之助的日本商人。表面上看,这是一家合规经营、甚至在某些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企业,与军方的关联也被巧妙地隐藏在正常的商业往来之下。
“越是干净,越说明有问题。”江华在医馆打烊后,对着沈哲明和陈亮低声分析,“经营药品和化学制剂,这本身就符合生物研究的物资需求。我们需要更内部的资料。”
“内部资料……”沈哲明沉吟着,“最可能存放的地方,一个是洋行本身,另一个,就是管理这些企业注册、报备和相关许可的市政公署档案部门。”
“市政公署档案股……”“冰雕”得知他们的想法后,皱紧了眉头,“那里看守严密,普通人根本进不去,而且档案浩如烟海,没有内部人指引,无异于大海捞针。”
“必须有内部人。”江华语气坚定,“我们能否发展一个?或者,想办法安插一个人进去?”
“冰雕”摇了摇头:“发展需要时间和契机,而且风险极高。安插……目前没有合适的人选和机会。市政公署用人审查很严,特别是档案部门这种敏感地方。”
就在陷入僵局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了。周大姐在买菜时,听到街坊议论,说市政公署档案股的一个老文书,因为长期肺痨(肺结核)加重,已经卧床不起多日,估计位置快空出来了。那是个清水衙门,又枯燥辛苦,没多少人愿意去,股里正为人手发愁。
“这是个机会!”江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肺痨……沈明,你有办法吗?”
沈哲明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他思索片刻:“肺痨在当时是不治之症,但我可以用一些西医的辅助疗法和相对有效的止咳镇静药物,结合营养支持,短期内控制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应该能做到。这足以让病患和其家属感激,也能展现我的‘医术’。”
计划迅速制定。“冰雕”负责摸清那位老文书——姓王,名德顺——的家庭住址和具体情况。沈哲明则准备好了一些链霉素(这是当时对结核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的昂贵西药,通过特殊渠道少量获取)、鱼肝油胶囊、止咳糖浆和一些营养品。
几天后,一个寒冷的下午,沈哲明提着出诊箱,在“冰雕”的暗中指引下,敲响了王德顺家的门。开门的是王德顺憔悴的妻子,听闻是听闻病情前来义诊的医生,虽然疑惑,但看到沈哲明温和的态度和带来的珍贵药品,还是将信将疑地让他进了门。
王德顺躺在阴暗的里屋炕上,骨瘦如柴,脸色潮红,不住地咳嗽。沈哲明仔细检查后,用听诊器听了肺音,语气沉稳地告知病情,并留下了药物,详细说明了用法。他没有提任何要求,只是表示医者仁心,希望能略尽绵力。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沈哲明又上门复诊了两次,调整用药。王德顺的剧烈咳嗽果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精神也好了不少。王家人感激涕零,坚持要付诊金,被沈哲明婉拒,只说是缘分。在一次看似无意的闲聊中,沈哲明流露出刚从关内来哈,想找个稳定营生,可惜人地生疏的感慨。
王德顺躺在炕上,喘着气说:“沈大夫……您是我的恩人……我这身子骨,档案股那差事……怕是干不长了……那地方,枯燥是枯燥,胜在安稳……您要是不嫌弃,我……我跟我们股长说道说道,看能不能让您去顶我的缺……”
沈哲明心中一动,面上却露出为难之色:“这……王大哥,这合适吗?我对档案管理一窍不通啊。”
“咳……没什么难的……就是整理、编号、归档……认字就行……股长老赵人不错,就是缺人手……”王德顺费力地说。
事情比预想的还要顺利。或许是王德顺的极力推荐起了作用,或许是档案股确实人手奇缺,又或许是沈哲明“逃难医生”的身份背景经过“冰雕”的暗中运作,在初步核查中没有发现问题。几天后,市政公署档案股果然派人来“沈氏医馆”做了个简单的面谈,主要是确认沈哲明的文化程度和身体状况。不久,一纸临时雇员的聘书就送到了医馆,让沈哲明即日前往档案股报到。
为了不引起怀疑,沈哲明只能白天去档案股上班,医馆则由江华、陈亮和周大姐照应。这虽然增加了暴露的风险,但为了获取关键情报,值得一搏。
市政公署大楼是一座厚重的俄式建筑,内部光线昏暗,走廊深邃。档案柜位于大楼裙楼的地下室,空气中常年弥漫着纸张发霉和灰尘的味道。一排排高大的、顶到天花板的木质档案柜像沉默的巨人,排列在阴冷的房间里。只有几个小小的、装着铁栏杆的气窗透进些许天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锦绣烬:关东寒霜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锦绣烬:关东寒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