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折戟显敬畏之心
期末模拟考班级第五的成绩,像一枚沉甸甸的砝码,彻底稳固了林栋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逆袭学霸”的形象。连最初对他抱有怀疑甚至些许嫉妒的目光,也大多转化为了认可与佩服。但他自己心里那根弦,却绷得比任何时候都紧。
市级知识竞赛,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战场。他不再满足于阅览室的过期报刊和零散记忆,而是全身心扑在了那本《香港回归全景纪实》和刘老师给的内部资料上。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汲取着每一个细节,分析每一种可能的出题角度。台灯下的夜晚越来越长,活页笔记本上的字迹越来越密。
父亲林建国依旧沉默,但那份无声的支持却更加具体。有时是一杯深夜的白糖水,有时是默默修好家里总是接触不良的台灯插头,有时则是坐在一旁,陪他到很晚,虽然手里拿着的可能只是一张过期的报纸。母亲周梅则变着法子想给他增加点营养,偶尔是一个煮鸡蛋,偶尔是在菜里多放几片肉,尽管家境依旧拮据。
香港回归的倒计时,终于走到了最后三天。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种近乎沸腾的期待。但林栋强迫自己屏蔽掉外界的喧嚣,将全部心神沉浸在最后的冲刺中。
市级竞赛的日子,在一个晴朗的周末到来。比赛地点设在市教育局的大会议厅,氛围比区级竞赛更加庄严隆重。台下坐着黑压压的来自全市四十多所中学的优秀代表,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仿佛能听到思想碰撞的火花声。
抽签,落座。林栋的目光快速扫过会场,很快,在斜前方看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袁姗姗。她依旧扎着利落的马尾,侧脸线条清晰,正低头和队友低声交谈着什么,神情专注而自信。似乎感受到目光,她忽然转过头,视线与林栋相遇。她微微一愣,随即露出一个明朗的、带着友好挑战意味的笑容,轻轻点了点头。林栋也点头回应,心中那根弦绷得更紧了。
竞赛开始。题目难度果然跃升了一个层级。必答题不再仅仅是记忆性内容,多了许多需要深度理解和分析的综合题型。抢答环节更是惨烈,按键速度慢零点一秒就可能与机会失之交臂。林栋全神贯注,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依靠扎实的准备和快速的反应,为队伍拿下了不少分数。
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袁姗姗所在的一中代表队展现出恐怖的整体实力,答题又快又准,几乎垄断了高难度抢答题。另外几所传统的重点中学也表现强势。林栋和队友拼尽全力,排名始终在中上游徘徊。
最终的风险题环节,成了决定名次的最后机会。此时,林栋所在的队伍排名第六。要想冲进前三,必须搏一把。
“选30分题。”林栋深吸一口气,对队友说道。这是唯一的机会。
他们抽到的题目极其刁钻:“请结合近代史和国际法,详细论述香港‘租借’与‘割让’地的本质区别及其在回归谈判中的不同法律地位处理方式。”
题目一出,连台下的一些老师都皱起了眉头。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中学生知识竞赛的范畴,触及了专业领域。
孙磊和张倩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眼神里露出了茫然。
林栋的心脏也是猛地一沉。这道题,即便以他重生者的阅历,也只是模糊知道大概,细节和法律条款根本记不清!他大脑飞速运转,拼命回忆《全景纪实》里的相关章节和看过的零散资料,试图组织起一个框架性的回答。
他接过话筒,努力保持镇定,从近代不平等条约的性质说起,谈到“割让”与“租借”在国际法上的不同定义,再尝试联系到中英谈判时中方坚持的立场……他的回答逻辑框架是有的,但涉及到具体的法律条款、谈判细节和领土范围时,却显得模糊、笼统,甚至出现了一两处不太准确的表述。
回答完毕,他手心已经全是汗。
评委席上讨论的时间比之前任何一题都长。最终,主持老师宣布:“回答基本方向正确,但在具体法律依据和史实细节上存在明显疏漏和错误。经评委合议,给予15分。”
只拿到一半分数!排名最终定格在了第五名。
虽然也获得了三等奖,但无缘最高领奖台。看着一中、实验中学等队伍上台领取冠亚军的奖杯和证书,看着袁姗姗站在冠军队伍中,脸上洋溢着自信灿烂的笑容,林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和挫败感。
颁奖仪式结束后,袁姗姗再次主动走了过来。她的笑容依旧明朗,却没有丝毫炫耀之意。 “林栋,你们队也很强,那道风险题太难了,换我们抽到也未必能答全。”她语气真诚,“尤其是一开始的框架分析,很清晰。” 林栋勉强笑了笑:“恭喜你们,实至名归。我们还是准备得不够充分。” “下次还有机会的,”袁姗姗鼓励道,“以后说不定高中还能在更大的比赛里碰到呢?加油!” “加油。”林栋点头。看着袁姗姗和她那些同样出色的队友们谈笑着离去,看着他们身上那种来自更好平台、拥有更优质资源所滋养出的从容与自信,林栋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横亘在彼此之间的鸿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m.qbxsw.com)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