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装置艺术的构想如同一颗种子,在林晚星心中迅速生根发芽。她将其命名为《呼吸》,意图捕捉自然界中那些无处不在却又容易被忽略的生命韵律——风的穿梭、水的涟漪、植物的生长,甚至城市脉搏的跳动。这个想法宏大而抽象,需要极其复杂的技术支持才能实现,远非她一个人或者小打小闹的试验能够完成。
她将自己的初步构思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方案,包括概念阐述、想要达到的情感效果、以及粗略的技术需求清单。看着文档里那些“需要实时捕捉并处理环境微震动数据”、“构建动态粒子系统模拟有机生长”、“多通道音频与视觉的非线性映射”等要求,她自己都觉得有些头皮发麻。这几乎是在挑战当前交互艺术的技术边界。
带着一丝忐忑,她将方案发给了江辰。她不知道他的实验室是否有这样的技术储备,更不确定他是否愿意投入如此巨大的资源到一个看起来如此“不切实际”的艺术项目上。
邮件发送成功后,她盯着屏幕,心跳有些快。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提案,更像是对他们之间这种新型合作关系的一次重大考验。
江辰的回复比预想中来得快。不是邮件,而是直接打来了电话。
“方案我看了。”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听不出什么情绪,“十分钟后,实验室会议室,项目启动会。”
没有质疑,没有犹豫,甚至没有寒暄,直接跳到了“启动会”。林晚星握着手机,有些懵。
“启动会?你觉得可行?”
“技术上存在挑战,但逻辑上成立,目标清晰。”江辰的语气依旧平稳,“可行性需要团队评估。十分钟,可以吗?”
“可、可以!”林晚星连忙应下。
十分钟后,当她赶到实验室会议室时,里面已经坐了好几个人。除了熟悉的陆衍,还有几位她见过但不甚熟悉的技术骨干,显然是江辰核心团队里的硬件、算法和软件工程师。气氛有些严肃,每个人面前都摊开着刚刚打印出来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呼吸》方案。
江辰坐在主位,看到她进来,示意她坐在他旁边的空位。
“人到齐了。开始。”他言简意赅,“林晚星,你先用五分钟,向大家阐述你最核心的创作理念和想要达到的终极体验。忽略技术细节,只讲感受。”
林晚星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她看着台下那些专注于技术和逻辑的眼睛,开始描述她想象中的《呼吸》——那不是一个冰冷的装置,而是一个活着的、能与观者共存共振的生命体。它感知环境的细微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可听的“呼吸”,让人在喧嚣中感受到自然与城市内在的、宁静而强大的生命力。
她讲得有些投入,甚至用手势比划着那种“气息”流动的感觉。当她讲完,会议室里一片安静。几位工程师看着她的眼神,从最初的审视,慢慢变成了思索和……一丝兴趣?
“很有意思的构想。”一位负责算法的工程师推了推眼镜,“将不可见的物理信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信号,这个映射模型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研究课题。”
“硬件上,高精度环境传感器的部署和信号去噪是个问题,但并非不能解决。”硬件负责人摸着下巴。
“实时渲染如此大规模的动态粒子系统,对算力要求很高,需要优化架构……”软件工程师已经开始思考实现路径。
讨论逐渐热烈起来,技术性的术语不断抛出,白板上很快写满了各种架构图和公式。林晚星有些插不上话,但她能感觉到,她的艺术构想,正在被这群顶尖的技术大脑认真地分解、消化,并尝试着用他们的语言去构建。
江辰大部分时间沉默地听着,只在关键节点插话,引导讨论方向,或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个技术路径的潜在风险。他的目光偶尔会扫过林晚星,看到她有些局促但又努力理解的样子,眼神会微微缓和。
会议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初步确定了几个关键的技术攻关方向和下一步的调研计划。散会后,工程师们带着兴奋和挑战感离开了会议室,只剩下林晚星和江辰。
“感觉怎么样?”江辰一边收拾着面前的资料,一边问她。
“像听了一场天书。”林晚星老实承认,但眼睛很亮,“但我觉得,他们好像真的理解了我想做什么,而且觉得能做到?”
“嗯。”江辰将一份整理好的会议纪要递给她,“团队认可了项目的价值。技术问题可以逐步解决。接下来,你需要配合他们,将你的‘感受’需求,细化成更具体的技术参数和交互逻辑。这会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
他的肯定像一颗定心丸。林晚星接过纪要,用力点头:“我会努力的!”
“不是努力,”江辰看着她,语气带着一丝极淡的调侃,“是合作。”
林晚星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对,合作。”
两人并肩走出实验室,外面已是华灯初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予你星光万丈请大家收藏:(m.qbxsw.com)予你星光万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