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案例破局 - 亲历一场认知暴击
还记得第一章结尾的悬念吗?
那本能用“一条原则”帮你摆脱精神内耗的神作,其实藏在更底层的认知逻辑里——要解决“纠结内耗”。
先得看清“我们为何会陷入纠结”,而能把这件事说透的,正是彻底颠覆人类自我认知的经典之作——《人类简史》。
很多人读《人类简史》,会被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笔下“从认知革命到科技未来”的宏大叙事震撼,却总觉得这些“遥远的历史”和自己的日常无关。
但用“认知暴击”的视角拆解就会发现,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根本不是讲历史,而是帮我们撕开了一个“认知真相”:人类所有的纠结、焦虑甚至内耗,本质上都和“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有关。
选择《人类简史》作为第一个案例,正因为它是“颠覆常识的典范”——它打破了我们对“智人”的固有认知:我们以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其实是靠“虚构故事”(比如货币、宗教、国家概念)凝聚群体;
我们以为“进步”是必然,其实很多“发展”反而让人类更疲惫;
甚至我们以为“自己的想法属于自己”,其实大多是被文化、社会塑造的“集体想象”。
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观点,恰恰是破解日常内耗的关键。
接下来,我们就用“认知暴击”的三步法——精准抓核、关联现实、落地应用,完整拆解《人类简史》。
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和“纠结”无关的历史洞察,能直接帮你看清内耗的根源,甚至让你在面对选择时,瞬间找回主动权。
这一次,我们不聊“宏大历史”,只聚焦“能改变你当下的认知武器”。
当我们以为在“进步”时,其实是被“困住”了——农业革命的真相
你想象过1万年前的智人生活吗?
不是纪录片里“茹毛饮血、朝不保夕”的原始画面,而是每天早上在林间醒来,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草地上,空气里飘着野果的甜香。
男人带上石斧和长矛,去附近的河谷狩猎,可能是一只肥硕的鹿,也可能是一群乱窜的野兔;
女人则挎着藤篮,在灌木丛里采摘草莓、无花果,顺手挖几颗饱满的块茎。
中午大家聚在树荫下分享食物,傍晚围着篝火唱歌,讨论明天要不要去更远的山谷看看,那里据说有大片成熟的橡果。
那时的智人,不用闹钟叫醒,不用挤地铁通勤,不用对着电脑屏幕加班到深夜。
他们每天工作时间只有3-4小时,剩下的时间用来社交、游戏、探索周边的世界。
他们的饮食远比我们丰富:早上吃野果,中午吃烤肉,晚上煮一锅杂蔬汤,蛋白质、维生素、碳水一样不缺。
他们不用担心房贷、车贷,不用焦虑孩子的学区房,更不用为了“升职加薪”勾心斗角——因为他们的“财富”很简单:健康的身体、熟悉的同伴,以及一片能提供食物的森林。
如果把那时的智人放到现在,他们或许会觉得我们很可怜:每天被关在钢筋水泥的“格子间”里,对着发光的屏幕敲敲打打;
吃着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食物”,连水果的味道都带着农药的痕迹;
明明有汽车、高铁,却连家附近的公园都很少去;
身边挤满了人,却连一个能真心聊天的朋友都没有。
可我们一直以为,是“农业革命”让人类摆脱了原始的野蛮,走向了文明的进步——我们学会了种植小麦、水稻,从“居无定所的采集者”变成了“定居的农民”,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才能建起城市、创造文字、发展科技。
但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却给了我们一个颠覆性的暴击:农业革命不是进步,而是史上最大的骗局。
这个“骗局”的起点,是1万年前的中东地区。
那时的智人偶然发现,掉在地上的小麦种子,第二年会长出新的小麦。
于是有人想:如果我们主动种下种子,是不是就不用每天跑很远去找食物了?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好,可没人想到,这一“主动”,却把人类拖进了一场持续千年的“陷阱”。
首先被“困住”的,是人类的身体。
采集时代的智人,每天要走十几公里路,爬树、奔跑、跳跃,身体灵活得像猿猴。
可变成农民后,他们每天要弯着腰在田里插秧、除草、收割,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久而久之,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成了常态,很多人的身高甚至比采集时代矮了10厘米。
考古学家发现,农业革命后的人类骨骼上,布满了劳作留下的伤痕:磨损的关节、变形的脊椎、被农具划伤的痕迹。
更可怕的是,人类的饮食从“多样化”变成了“单一化”。
采集时代,智人能吃几十种野果、十几类动物,营养均衡;
可农民的食物,几乎全靠小麦、水稻这些谷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m.qbxsw.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