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行前申怀安还送了杨仲贤一些东西,都是一些酒和香水 。
杨仲贤也很是高兴,这次可是托了申怀安的福了。
朝廷来旨也嘉奖了清源一番,可谓双喜临门。
送走了知府和传旨太监高公公,申怀安立即让马鹏程和雷琛带部分菜鸟先行进京。
有些事他必须提前做好安排。
虽然这些菜鸟刚和亲人在一起没几天,但公子的命令他们立即遵从。
没有申公子就没有他们和家人的团聚。
明日就要出发去京城了,母亲柳氏收拾着行李。
父亲申云帆则叮嘱着儿子在外的一些事宜,申怀安心里暖暖的。
自到这个世界来,父母虽然唠叨,但总是关心他的冷暖。
“二愣子,此次你去京城万事一定要小心,遇事不要总出头,要保护好自己。
如果遇到生命危险,这个铜牌可护你一命。”
申云帆说完从身上掏出一个铜牌,申怀安接过铜牌仔细打量了起来。
铜牌之上刻着一个虎头,虎头下面斜刻着两把大刀交叉着,正下方印有“虎贲”二字。
“镇北军虎贲营?”申怀安问道。
上次在平阳初遇大当家时,申怀安就知道父亲来历不小,原来真是虎贲营的人。
这时申父亲申云帆缓缓道出了这个铜牌的来历。
宣历二十四年,先帝在位,现任皇帝当时还是四皇子的夏弘睿在宁州任参将。
当年秋收之际,匈奴单于派三王子冒顿为将,举兵压境。
很快便突破了宁州五城,眼看就要打到宁州城下。
宁州一旦失守,大梁百十里国土将无险可宁。
只能退守到甘州,大量的国士将拱手与人。
时任边关大将军的安国公韩墨立即收缩兵力,坚守宁州。
另立即派人前往甘州调兵,加强宁州防御。
安国公不愧为当世名将,率领三军在宁州城坚守不出,匈奴攻城半月,久攻不下。
双方均损失惨重,此时拼的就是消耗,就看谁能拼过谁了。
双方粮草都已见底,特别是宁州城,百姓和兵士一天只能吃一顿。
而且还吃不饱,军中传言四起,严重影响士气。
安国公下令斩杀了三十多人,并且杀了几十匹马,让军队饱餐一顿,士气才有所好转。
而匈奴这边粮草也渐渐消耗的差不多了,再不攻下宁州,就只能退兵了。
眼看到手的成果拿不到,当时匈奴三王子冒顿,也就是现任冒顿单于决定次日全军攻城,不拿下宁州誓不退兵。
双方决战就要打响,四皇子夏弘睿向安国公提议,由他亲率虎贲营直攻匈奴粮仓。
一把火烧掉匈奴粮草,匈奴必会退兵。
而宁国候不采纳他的意见,称次日决战,守城为主。
数千大军出城,一旦和匈奴遭遇,野战我军不是匈奴对手,死亡更多。
四皇子夏弘睿虽是皇子,但安国公韩墨才是大将军。
而且四皇子如果出城,遇到凶险,他也无法向先帝交待。
夏弘睿见自己意见没有采纳,也闷闷不乐。
当晚他违抗军令,私自带领虎贲营出城,想绕道匈奴后方烧其粮草。
而父亲申云帆此时就在虎贲营中,也跟随着四皇子的大军出发。
不料匈奴早有准备,虎贲营出城不久便被匈奴围困。
夏弘睿见状立即率军突围,幸好安国公得到报告立即派兵来救。
最后虎贲营全军覆没,只有五人随着夏弘睿杀了出来。
其中就有申怀安的父亲申云帆,回城后夏弘睿一病不起,被安国公安排送回京城。
临行前,夏弘睿命人刻了五个铜牌,给了随他杀回的五人。
其中就有申云帆,还有一个是偏将何毅,听大当家说后来战死沙场。
还有三人当时还留在军中,现在不知如何。
父亲申云帆说到这里,眼圈通红。
他还说当时灵山一起出去的一共五人,其中有孟青他们的爹。
临死前他们编在一个卫队,几人自参军就在一起.
当时几人为掩护夏弘睿,全力相互交替后撤.
不料只有申云帆一人活着回来,他们宁死前曾交待申云帆,一定要将他们的儿子养大。
所以申云帆谢绝了随四皇子夏弘睿回京城的好意,带着他的赏钱和另外几人的抚恤金回到了灵山.
从小便抚养着孟青等人,同时还帮衬着村里其它人。
现在申怀安算是明白了,为何父亲对孟青特别的好.
还有孟青他们几人也一直很听父亲的话,原来他们算是父亲的养子。
还有父亲当时不顾母亲反对,执意让兄长申怀平应征入伍,而且一定要去宁州服役.
原来父亲还是放不下那些曾经战死的故人。
另外父亲在灵山的威望也很高,原来父亲也是有故事的人.
帮村里做了那么多的事,此次他进京,将孟青留在灵山,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听到这里,申怀安也知道当时的战况多么惨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梁好声音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梁好声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