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七年的正月初一,成都郊外惠陵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
晨曦微露,诸葛亮便已起身沐浴更衣,他特意选择了先帝赐予的那件玄色朝服,腰间束着先帝所赠玉带。
镜中之人,鬓角已染霜华,眼角皱纹深刻,唯有那双眼睛依旧明亮如星,燃烧着不灭的火焰。
“夫君今日格外庄重。”黄月英为他整理衣冠,轻声说道。
诸葛亮握住夫人的手:“今日祭奠先帝,想起白帝城托孤之事,犹如昨日。先帝将江山社稷、幼主托付于我,亮不敢有一日忘怀。”
仪仗队伍从皇宫出发,旌旗招展,礼乐悠扬。刘禅乘坐玉辇,神情是少有的肃穆。当看到丞相府门前等候的诸葛亮时,他急忙下车步行上前。
“相父何必在此等候,应当我去接相父才是。”刘禅恭敬地说道。
诸葛亮躬身还礼:“陛下是君,亮是臣,礼不可废。”
这番对话被身后的李严、谯周等人看在眼里,神色各异。
惠陵前,香烟缭绕。赞礼官高声诵读祭文时,诸葛亮望着先帝陵墓,不禁思绪万千。
他想起二十七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先帝三顾茅庐时的诚挚;
想起赤壁之战后,先帝与他同榻而眠,畅谈天下大势的夜晚;
更想起白帝城托孤时,先帝握着他的手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时的信任。
祭文诵读完毕,刘禅亲自上前焚香祭拜。当他转身时,眼中含泪:“相父,若先帝能看到今日汉室复兴有望,该有多好。”
诸葛亮深深一拜:“先帝在天之灵,必会保佑陛下重振汉室。”
就在此时,一阵微风吹过,陵前古柏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着什么。诸葛亮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感动。
【系统提示:检测到宿主强烈情感波动】
【告知宿主:千年之后,成都仍有一座武侯祠,与汉昭烈庙相邻,君臣共享人间香火。后世用“鞠躬尽瘁”来形容您的一生】
诸葛亮心中一震,在心中默问:“后世...后世如何评价先帝与亮?”
系统沉默片刻,回答道:【刘备被视为仁德之君,您则是忠臣楷模。杜甫有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眼眶微湿,轻声低语:“先帝知遇之恩,亮永世难忘。”
祭祀仪式持续了一个时辰。当众人准备返回时,诸葛亮特意留在最后,轻轻抚摸着陵前的石兽,低声道:“先帝放心,亮必不负所托。”
回城的路上,诸葛亮与刘禅同乘一车。少年皇帝难得地严肃:“相父,朕知道朝中有人议论相父专权。但朕明白,若非相父,这大汉江山早已不保。”
诸葛亮感动道:“陛下明鉴。亮之所以事事亲力亲为,实因天下未定,不敢有丝毫懈怠。待天下太平,亮自当还政于陛下。”
此时,西凉大地仍被冰雪覆盖。张掖城中,哥舒翰对部下说:“徐骁虽取武威,但我张掖城高池深,粮草充足,足以坚守待援。我已派出十路信使向陛下求援,相信朝廷不会抛弃我们。”
而洛阳魏国朝廷中,关于是否启用司马懿的争论正如火如荼。
“武皇帝曾言司马懿狼顾之相,不可重用!”夏侯玄坚持己见。
王朗则提出折中方案:“不如以曹真为大都督,司马懿为副都督。曹真负责后勤,司马懿指挥军事。老臣也愿前往辅佐。”
曹叡最终采纳此议。
司马府中。
“父亲终于等到这一天了。”长子司马师难掩兴奋。
司马懿却神色凝重:“你们记住,诸葛亮非等闲之辈。为父此次西行,胜负难料。”
张春华担忧地为丈夫整理行装:“妾闻诸葛亮有呼风唤雨之能,夫君务必小心。”
司马懿轻笑:“正因其厉害,才值得我出手。这些年我隐忍不发,就是在等待这个机会。”
次子司马昭问道:“陛下为何不直接用父亲任大都督之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曹真为大都督,我在幕后执掌军权,这才是上策。况且伴君如伴虎,曹真毕竟是曹家人。”司马懿耐心教导儿子,“政治之道,有时退一步,方能进两步。”
而在江东,陆逊正在书房中仔细研究诸葛亮北伐的路线图。妻子孙氏端茶进来,见他愁眉不展,问道:“夫君为何事烦恼?”
陆逊叹道:“诸葛亮此次北伐,虽未竟全功,但其用兵之道,确实高明。我在想,若是换作我,该如何应对。”
“夫君何必长他人志气?”
“非也。研究强者,方能成为强者。”陆逊指着地图,“我看诸葛亮下次很可能走陈仓道。届时我军该如何自处,需要早作打算。”
几天后,诸葛亮在丞相府召开军事会议。
当李严再次提出应当休养生息时,王守仁站出来反驳:“李大人可知,魏国正在加紧备战?若等我军休养数年,敌军早已准备充分。届时陇右诸郡弹指易主,北伐则功亏一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