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偶有个别技艺超群的乐工能获得皇帝的宠遇,比如正德年间的乐长臧贤,便因精通音律、善于逢迎,被皇帝赐以一品服色,风光无限,还有部分优伶会被选入钟鼓司任职,脱离教坊司的底层困境,但终究只是个例,难以改变教坊司整体颓败、声名狼藉的命运。
思绪如电光石火般一闪而过,朱槿收回目光,抱着怀里的朱镜静,迈着稳健的步子,一步步走向殿侧的教坊司乐工处。
他的动作从容不迫,脸上带着胸有成竹的笑容,留下满殿满心疑惑的众人 —— 难不成这 “大礼”,竟是一首新曲?
或是让乐工们表演什么新奇的乐舞?
朱元璋也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双手放在案几上,眼神里的期待更浓了。
朱槿抱着朱镜静走到殿侧,见乐工们已停下《太清歌》的演奏,垂手侍立,便轻轻将朱镜静递给身旁的侍女,转身对教坊司的乐工们招了招手,示意他们随自己到殿外偏廊。
他刻意压低了声音,只对着领头的乐正低声叙说着,时不时抬手比划几下,眉眼间带着几分神秘的笑意。
殿内,朱元璋望着朱槿那神神秘秘的模样,眼底的好奇更甚,却也不追问,转头看向李贞,端起面前的酒盏,笑道:“姐夫,咱不管这小子耍什么花招,先继续喝酒。一会啊,咱就瞧瞧他到底能拿出什么‘大礼’来给咱惊喜。”
李贞连忙端起酒盏,恭敬地与朱元璋碰了一下,酒液晃动间,映出他脸上温和的笑意:“上位说的是。不过臣瞧着槿儿这孩子,向来心思灵巧,行事稳妥,既然敢说是‘大礼’,定然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他浅酌一口,继续说道,“给上位贺寿,这份心意定然更为厚重。臣一直瞧着,槿儿虽年少,却比同龄人沉稳不少,又孝顺懂事,真是上位的福气啊。”
朱元璋听着姐夫这番夸赞,脸上露出几分欣慰的笑容,连连点头:“这话不假。这小子鬼点子多,却也懂分寸,孝心更是实打实的。咱倒要看看,今日他能给咱带来什么新鲜玩意儿。”
此时,殿外偏廊上,朱槿已让人取来笔墨纸砚。他接过侍从递来的狼毫毛笔,蘸了蘸浓墨,略一沉吟,便在铺展平整的麻纸上挥毫书写起来。
他写的并非寻常文字,而是洪武年间宫廷乐工们最为熟悉的工尺谱 —— 以 “上、尺、工、凡、六、五、乙” 七个核心字对应不同音高,近似后世简谱的 “1、2、3、4、5、6、7”,再辅以 “丶”“○”“一” 等板眼符号标注节奏,“板” 为强拍,“眼” 为弱拍,散板则用长横标注延长音,一套符号下来,便能将乐曲的音高、节奏完整呈现。
朱槿书写得极为流畅,笔尖在麻纸上划过,留下清晰有力的字迹,时而急促,时而舒缓,不多时,完整乐谱便跃然纸上,歌词也逐句对应在谱子下方,方便乐工们对照演唱。
写完最后一个音符,他放下毛笔,将麻纸轻轻提起,吹了吹上面未干的墨迹,随后转身递给身旁的教坊司乐正。
这乐正约莫四十多岁,身着教坊司制式青衫,腰间束着朱红腰带,面容肃穆,眼神中透着常年与音律打交道的沉稳。
他是教坊司资历最深的乐工头领,自教坊司设立便入了职,精通各类乐器与记谱法,手下的乐工也都是层层选拔出的佼佼者。
朱槿看着乐正接过乐谱,略带期待地问道:“乐正,你瞧瞧这份谱子,用咱们现有的箫、笙、琵琶、杖鼓,可否演奏?”
乐正低头凝神细看,目光快速扫过谱面上的工尺字与板眼符号,手指不自觉地在身前轻轻敲击,模拟着乐曲的节奏。
不过片刻,他便抬起头,脸上没有丝毫为难之色,对着朱槿躬身行礼,语气恭敬却带着十足的底气:“回二公子,此谱简洁明了,音高规整,节奏清晰,完全可以演奏!”
他顿了顿,进一步解释道:“二公子所书的工尺谱,标注精准,与我朝宫廷礼乐的记谱规范一脉相承,我等每日演练都离不开此法,一眼便能看懂。而且此曲旋律平缓,无复杂转音与高难度技法,刚好适配我等平日演奏的习惯。”
一旁的几名乐工也凑过来瞧了瞧,纷纷点头附和。
这并非他们刻意奉承,而是洪武年间的教坊司,本就有着极高的专业水准。自设立以来,教坊司便隶属于礼部,专门承接宫廷重大典礼的乐舞演出,所选乐工要么是世代传承技艺的乐户子弟,要么是前朝遗留的顶尖乐人,皆需经过严格的教习与考核,不仅要精通箫、笙、琵琶等多种乐器,还要熟练掌握工尺谱、律吕谱等记谱法,能快速适配各类乐曲的演奏。
洪武年间,教坊司常常需要应对突发的礼乐需求,比如临时增设的庆典、外国使节来访等,都要求乐工们在短时间内学会新曲,久而久之,便练就了 “快速记谱、快速合乐” 的硬本事。
像《太清歌》《万岁乐》等宫廷乐章,乐工们不仅能精准演绎原版,还能根据场合需求,灵活调整乐器搭配与演奏风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