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槿方才那番话,字字如金石坠地,在朱元璋脑海中反复回响,搅得他心绪翻涌难平。他细细回味,从儿子追问待遇时的雀跃灵动,到点破制度弊端时的凝重肃穆,再到列举宗室人口膨胀隐患时的恳切赤诚,每一个神态、每一句言辞,都仿佛穿透了时光迷雾,让他窥见了历史洪流的走向。
良久,朱元璋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重重向后靠在铺着厚厚锦垫的躺椅上,腰背舒展,眼底却翻涌着震惊、犹疑与不甘的复杂情绪。
他缓缓闭上眼,幼时濠州的饥荒惨状不受控制地浮现 —— 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父母兄长相继冻饿而亡,自己沿街乞讨、剃度为僧,那种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绝望,是刻进骨髓的恐惧。
如今他坐拥天下,成了九五之尊,最盼的便是朱家子孙后代能远离他当年的苦难,富足安稳,一辈子衣食无忧。
分封藩王,赐万石岁禄、千亩良田,甚至放权盐茶专卖,说到底,不过是一个穷怕了的父亲,想把世间最好的一切都捧到孩子面前。他总觉得,天下是朱家浴血打下来的,他的子孙便该享这份富贵,代代相传,永享尊荣。
可朱槿的话,像一把沉重的大锤,狠狠锤击在他心底,敲碎了那份理所当然的自得。
朱元璋暗忖:是啊,自己如今已有七子,后宫嫔妃日渐增多,身子骨依旧硬朗,往后十年二十年,再添二三十个子女也并非难事。世道太平,孩子们丰衣足食、无灾无难,子孙自然会如滚雪球般增多。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宗室规模之庞大,怕是连自己都不敢想象。
他猛地睁开眼,目光落在御案上那份陈怀义的奏折上,眉头越皱越紧。
自己定下的规矩历历在目:亲王嫡长子承袭爵位,其余子嗣封郡王,郡王以下逐代降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直至最低等的奉国中尉,皆能享受固定俸禄。可他从未细算过,这层层递减之下,究竟要耗费多少粮饷。
亲王万石禄米,郡王五千石,镇国将军三千石,辅国将军两千石,奉国将军一千五百石,镇国中尉一千石,辅国中尉八百石,奉国中尉六百石…… 朱元璋在心中一一罗列,越算心越沉。亲王数目或许尚能控制,可郡王、将军、中尉呢?一个亲王生十个儿子,便有九个郡王;一个郡王生十个儿子,便有九个镇国将军;再往下,每个等级都是几何倍数增长。这无数宗室子弟,哪怕是最低等的六百石岁禄,累加起来也是天文数字。
如今全国一年粮食总产量不过几千万石,要养军队、养官员、治理河工、赈灾救荒,再叠加宗室俸禄 —— 眼下七个亲王便耗去七万石,往后若是有几十个亲王、几百个郡王、几千个将军…… 即便天下富庶,即便推广高产作物让粮食产量翻倍,怕是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
朱元璋的后背渐渐渗出冷汗,方才的骄傲自得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入骨髓的忧虑。
他终于明白,朱槿担心的不是当下,而是二十年、百年后的朱家天下。
西晋八王之乱的惨状在脑海中愈发清晰:诸王争权、民不聊生、天下分崩离析。他当年拼死拼活打下江山,是为了让朱家子孙享福,可若是因为这份 “溺爱”,让宗室膨胀到拖垮国家、激起民怨,那他毕生心血,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朱元璋斜倚在躺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处的龙纹雕花,指尖冰凉。
宗室人口膨胀的隐忧,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连饮下的茶都失了清甜滋味。
忽然,一道灵光劈入脑海,他猛地坐起身,眼神亮得惊人,仿佛找到了破解困局的密钥,紧紧盯着朱槿,语气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急切,还掺着几分帝王独有的自得:“槿儿!你既一眼看穿分封弊端,小脑袋瓜里定藏着解决法子,快说来听听!”
朱槿闻言,垂眸躬身,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没有直接应答,反而抬眼反问,语气恭敬却带着几分试探:“爹,您雄才大略,心中定然早有主意,何不先说与儿子听听,也让儿子学学您的远见?”
“你这兔崽子,翅膀还没硬,就敢考你爹!” 朱元璋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他的额头,语气带着几分嗔怪,眼底却藏着掩不住的赞许 —— 这儿子,总能说到他心坎里,还敢这般与他周旋。
他负手在殿内踱了两步,目光投向殿外远方,仿佛已穿透宫墙,望见万里疆域在脚下铺展,声音愈发洪亮,带着征战半生的豪迈:“咱的意思再明白不过!等你弟弟们长大成人,分封之后,咱便给他们兵权,让他们各自领兵往外打!漠北的残元余孽、西域的戈壁绿洲、南疆的烟瘴之地,哪里无人便往哪里拓!打下的疆域,就作为他们的新领地,世代镇守,繁衍生息!”
朱元璋停下脚步,转身直面朱槿,胸膛微微起伏,语气笃定得不容置疑:“你想想,疆域扩得大了,每个藩王都有万里沃土,子嗣再多,也能在新领地上开垦荒地、收取赋税,自给自足,何需朝廷掏俸禄养着?到时候,宗室不仅不是拖垮国库的负担,反而能替咱朱家开疆拓土,把大明版图越扩越大,何愁人口膨胀、俸禄耗费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以藩屏国’,让朱家江山千秋万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