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眼神里满是痛惜:“可爹,人闲生是非啊!长期不用劳作,不用竞争,慢慢就会丧失谋生的本事和进取心。
您想想,再过几十年,咱们朱家的子孙会不会沉迷奢靡享乐,变得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会不会有人觉得俸禄不够,就强占民田、欺压百姓,沦为人人痛恨的社会蛀虫?
就像圈养的动物,一旦离开主人的投喂,没了野外生存的能力,只能坐以待毙。将来要是朝廷财政崩溃,俸禄发不出来,您的子孙们除了等着饿死,或者沦为流民,还能做什么?”
“汉唐的宗室可不是这样!” 朱槿的声音陡然提高,“他们能科举入仕,能领兵打仗,能经商治学,有多元的出路,既能为国效力,也能自食其力。可您的分封,把我们所有的路都堵死了,只留下‘朱家子孙’这一个标签,剥夺了我们成为独立个体的可能。
您用富贵和特权当枷锁,把宗室圈起来供养,短期看着安稳,长期却是让宗室退化、让朝廷财政被拖垮,最终变成大明江山的沉重包袱啊!”
朱槿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刀,精准剖开了分封制度的本质,也揭开了朱元璋最后一点遮羞布 —— 他自以为的父爱,不过是用特权编织的牢笼;
他想让子孙无忧,却可能让子孙沦为失去生存能力的寄生虫,甚至拖垮整个王朝。
朱元璋瘫坐在躺椅上,却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朱槿的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狠狠砸在他心上,砸碎了他对分封的执念与期许。
见朱元璋神色颓丧,朱槿放缓了语气,上前一步,躬身道:“爹,儿子并非要彻底废除分封 —— 您疼惜子孙、想让朱家血脉绵延,这份心意天日可表,儿子岂能不懂?分封之制并非全然无益,关键在于‘去其弊、存其利’,既要让宗室保有尊荣,又要不让其成为国家负担,更要让子孙后代能自立自强。”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希冀,沙哑着嗓子问:“你有法子?快说!”
朱槿点点头,语气沉稳地逐条道来:“分级限禄,弹性挂钩。分封可以保留,但俸禄不能再是‘世袭罔替的固定数’。
可规定:亲王嫡长子承袭爵位后,禄米减半为五千石,其余子嗣封郡王,禄米降至三千石;郡王嫡长子承袭,禄米两千石,其余子嗣封镇国将军,禄米一千石;
往下逐代递减,镇国中尉八百石、辅国中尉六百石,至奉国中尉一级,禄米固定为三百石 —— 这三百石足够一家衣食无忧,且奉国中尉以下不再降等,改为‘宗室良民’,不再享受朝廷俸禄,但保留宗室身份,可凭本事另谋出路。”
他顿了顿,看着朱元璋紧绷的脸,补充道:“如此一来,既没剥夺子孙的尊荣,又能大幅削减财政开支,避免俸禄像滚雪球般膨胀。更重要的是,俸禄标准要与国家年成挂钩 —— 丰年可上浮一成,灾年则下调一成,让宗室与朝廷、百姓共渡难关,而非置身事外当甩手掌柜。”
朱元璋听完,眉头依旧皱着,重重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不舍:“那都是咱朱家的子孙啊!三百石虽够温饱,可比起从前的待遇,终究是降了…… 咱当年吃够了苦,怎能让子孙再受委屈?”
“爹,您听我说完啊!” 朱槿连忙上前,语气急切却诚恳,“光限禄不够,得给他们活路,这才是根本!”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那就是开放出路,破除圈养。彻底废除‘宗室不得科举、不得理政、不得经商’的禁令。
宗室子弟年满十五,可自愿参加科举,单独划定少量的录取名额,不占寒门指标,中第者与士子一视同仁,凭才学入仕,既能外放地方任知县、通判,也能留京任翰林院编修,全看本事;
不愿科举者,可入国子监研习经史、兵法、治术,考核优异者由朝廷委派至地方任佐官,或入军中任参军,凭政绩、军功晋升;
若无心仕途,亦可经商治学、开垦田亩,朝廷给予三年免税优惠,但需与平民一样缴纳赋税、遵守律法,不得凭借宗室身份垄断产业、欺压百姓。”
朱槿看着朱元璋动容的神色,趁热打铁道:“爹,您想啊,有本事的子孙能通过科举、军功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没那么大本事的,经商、种地也能衣食富足;就算资质平庸,靠着奉国中尉的三百石禄米也能安稳度日。如此一来,宗室子弟要么凭才学为国效力,要么凭劳作自食其力,既不会沦为寄生虫,还能为国家添砖加瓦,何乐而不为?”
朱元璋沉默了,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躺椅扶手,濠州饥荒时自己沿街乞讨、食不果腹的画面又涌上心头。他低声道:“可…… 可要是有彻底不行的子孙呢?既考不上科举,也不会经商种地,岂不是要饿死?”
朱槿闻言,眼神柔和了几分,语气却带着几分现实:“爹,儿孙自有儿孙福。您护得了他们一时,护不了他们一世啊!除非您能一直活着,替他们遮风挡雨,可您百年之后呢?与其让他们被圈养得失去生存能力,成为朝廷负担,不如趁现在给他们指一条活路,让他们学会自己谋生。再说,咱还有后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