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春和宫的庭院里浸着一层微凉的湿气。
朱槿立在廊下,目光缓缓扫过院中正对着他跪成一排的小太监。
少年们约莫都在十岁上下,一个个头埋得极低,额前的碎发垂落,遮住了大半张脸,只能看见紧抿的嘴唇和泛白的下颌线。
他们的肩膀绷得像拉满的弓弦,连带着身上浆洗得发硬的新太监服都起了褶皱,指尖死死攥着衣角,指节泛青,甚至能看到几人因紧张而微微颤抖的膝盖 —— 显然,这宫廷的威严、未知的命运,还有眼前这位深得上位宠信的二公子,都让他们怕得厉害。
朱槿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一幕,晨风吹动他的衣袍,带来一丝凉意。他心中暗叹,这些 “孩子”,也都是苦命人。
洪武朝的太监,从来都不被老爹朱元璋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极为苛责。待遇微薄得可怜,月俸不过数斗米、几匹粗布,仅够勉强糊口,既无额外赏赐,更无晋升途径,终身都只是宫廷仆役。
朱元璋常说他们是 “刑余之人”,心性易偏,因此从不许他们读书识字,不许与朝臣交往,更不许干预任何事务,连日常言行都受锦衣卫暗中监视,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可即便如此,在这遍地饥馑、饭都吃不饱的时代,能入宫当太监,有一口安稳饭吃,不用颠沛流离、忍饥挨饿,对许多贫苦人家来说,已是天大的恩惠。
而且,太监也不是谁都能当的。作为侍奉皇帝与皇室的人,洪武朝有着极为严苛的选拔规矩。
当时规定,若有家庭因贫困等原因愿送家中幼童入宫当太监,需先向府、县两级官府报备。
只有家中有四五个孩子以上,才能申请将其中一名孩子阉割入宫,报备后还要由相关部门登记造册,纳入候选名单。
同时严令禁止私人擅自实施净身手术,一旦发现私自阉割或隐匿不报者,不仅当事人会被重罚,邻居知情不报也会一同治罪。
此外,少量罪臣的未成年男性亲属、战争中的孤儿战俘,会由官府直接登记造册,作为补充候选人员,其身份信息同样需层层核实备案,确保无任何隐患。
官府完成备案后,会先开展初步筛选工作。
一方面核查身份背景,通过邻里作证、户籍核对等方式,排除家族势力庞大、有犯罪记录或亲属有谋逆等重罪的人员,避免入宫后被外部势力利用;另一方面检查身体状况,挑选 8-12 岁左右的健康幼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未定型,便于后续教导,且身体恢复能力强,同时要确保候选者无残疾、隐疾,能承担宫廷服役工作,身体条件不达标者直接被淘汰。
通过初审的幼童,需接受朝廷指定专业人员执行的净身手术,严禁私人操作,以此降低手术风险。可即便如此,手术的痛苦与风险仍如阴影般笼罩 —— 不少孩子挺不过手术的剧痛,或是术后感染、失血过多而夭折;即便侥幸活下来,净身留下的创伤也会伴随终身,不仅丧失生育能力,还可能因气血亏虚常年畏寒、体弱多病,老来更是容易落下尿频、腰酸等顽疾,寿命往往比常人短促。这便是成为太监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是用身体的残缺与健康,换一份苟活的机会。
健康核验通过后,幼童会被送入宫中,进入为期数月的考察与预备教习阶段。
这一环节由宫中资深老太监负责,一方面教导宫廷基本礼仪、日常服役规范等内容,让他们初步适应宫廷生活;
另一方面联合相关机构暗中观察其品性,重点考察是否忠厚驯顺、有无偷窃、说谎等恶习,杜绝机灵却狡诈、桀骜不驯的人员。期间若发现品性有亏者,会直接除名,只有言行举止符合要求、能遵守初步规矩的人员,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经过前面所有环节的人员,会由专门机构登记造册,形成专属的 “宦官档案”,详细记录姓名、年龄、籍贯、亲属信息、入宫时间等内容,终身存档备查。
随后根据其品性、能力分配岗位:性格忠厚老实的,多分配至各宫负责皇室起居侍奉等基础工作;有一定基础教养的,可安排到宦官衙门从事文书传递等稍复杂的辅助工作。分配后并非直接稳定任职,部分人员还需经历 1 年左右的观察期,确认无异常后,才算正式成为洪武朝的太监。
而眼前这些能被选中,送来让自己挑选 “大伴” 的,更是其中层层筛选后的 “佼佼者”—— 品行、健康、机敏程度,都远超普通太监。
朱槿收回目光,垂眸暗自思忖。所谓 “大伴”,既非宫廷定例的官职,也无明确的品级俸禄,说到底,就是一辈子专属绑定一位皇子的贴身太监。
他们没有制度赋予的权力,不能像外朝官员那样凭政绩晋升,也不能像武将那样靠军功扬名,所能依仗的,唯有自幼相伴积累的情分,换得皇子日后的信任与倚重。这份权力,从来都不是来自职位本身,而是来自侍奉之人的真心,与皇子的托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