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母后,真香吗?
太后口谕到得如此之快,如同早就准备好的一盆冷水,兜头浇灭了赵祯刚刚因成功炒出两个菜而升起的那点小得意。
“即刻”二字,更是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急迫。
赵祯看着桌上那两盘还冒着热气、香气四溢的菜,又看了看自己身上沾染了油烟味的龙袍常服,心里咯噔一下。果然,这后宫就没有能瞒过太后的事情。他这边菜刚出锅,那边“邀请函”就送到了。
“官家……”陈忠和脸色发白,声音都在抖。御厨管事王德福更是面无人色,几乎要瘫软在地,只觉得项上人头已经不在自己脖子上了。
“慌什么。”赵祯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事已至此,怕也没用。他迅速对陈忠和吩咐道:“把这两道菜仔细装好,带上,随朕一同去慈元殿。”
“啊?”陈忠和愣住了,带……带过去?这不是主动送上罪证吗?
“照做!”赵祯语气坚决。逃避和掩饰已经毫无意义,不如主动出击,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他甚至在心里快速打起了腹稿,思考着如何将“亲自下厨”这件“有损圣德”的事情,合理化,甚至……功劳化。
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袍服,努力平复心情,在陈忠和以及端着食盒、如同赴死般的王德福陪同下,再次走向太后的宫殿。一路上,那食盒里逸散出的独特香气,引得沿途宫人纷纷侧目,暗自惊奇。
慈元殿内,气氛比上次更加凝重。
刘太后依旧端坐在凤椅上,脸色沉静,看不出喜怒。但殿内侍立的宫人个个屏息凝神,连大气都不敢喘。
“儿臣给母后请安。”赵祯依礼参拜,心里七上八下。
“皇帝来了。”刘太后的声音平淡无波,目光却锐利如刀,先是扫过赵祯,然后落在了陈忠和捧着的那个食盒上,“哀家听闻,皇帝今日,颇有雅兴?竟于福宁殿内,行那庖厨之事?”
来了,兴师问罪开始了。
赵祯心念电转,脸上却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混合着委屈和求知欲的表情,躬身回道:“回母后,儿臣并非有雅兴,实是……实是心中有惑,欲要求证,不得已而为之。”
“哦?心中有惑?”刘太后眉梢微挑,“皇帝有何疑惑,需要亲执贱役,沾染烟尘来求证?莫非是朝中博士大儒,还是哀家,都无法为皇帝解惑吗?”
这话问得极重,直接将事件性质上升到了质疑朝廷教育和太后权威的高度。
赵祯连忙道:“母后息怒,儿臣不敢。只是儿臣昨日读《礼记·内则》,其中有云:‘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稰、穛,膳:膷、臐、膮、醢、牛炙……’等等,共计八珍百馐,记载详尽。然儿臣反复思量,却见其中烹制之法,多为‘煎、熬、燔、炙、蒸、煮’,唯独少了一种……能极快锁住食材本味,使其鲜嫩爽脆之法。”
他这番半文半白、引经据典的话,倒是让刘太后和殿内众人都有些意外。没想到这小皇帝还能扯到《礼记》上去?
刘太后不动声色:“所以?”
“所以儿臣便想,”赵祯继续发挥,努力让自己的眼神显得真诚而专注,“古人云‘格物致知’,既然书中未有详述,儿臣便想亲自尝试一番。儿臣所思之‘锅气’,便是试图以猛火急油,于瞬息之间成就菜肴,既省时省力,或又能别具风味。今日一试,果然……与平日膳食大不相同。”
他把“亲自下厨”硬生生掰成了“遵循圣人格物致知精神的美食探索实验”,把自己从一个“不务正业的昏君”包装成了一个“勤奋好学的科研皇帝”。
刘太后沉默地看着他,似乎在判断他这番话有几分真心,几分狡辩。殿内一片寂静,只有那食盒里不断飘出的香气,顽固地挑战着这严肃的气氛。
良久,刘太后才缓缓开口,语气依旧听不出情绪:“即便如此,皇帝乃万乘之尊,一举一动皆为天下表率。庖厨之事,自有贱役操持,皇帝亲自沾染,成何体统?若传扬出去,天下人将如何看?言官奏疏,又将如何议论?”
“母后教训的是,儿臣知错。”赵祯立刻低头认错,态度极其端正,“儿臣只是一时求知心切,未曾深思后果,今后定当谨记母后教诲,不再行此鲁莽之事。”
他认错认得干脆,但话里的“求知心切”又把自己动机的核心给稳住了。
刘太后看着他这副“我知道错了,但下次可能还敢”的样子,一时竟有些不知该如何继续训斥。她目光再次落在那食盒上,那奇特的香气确实与她平日所闻任何菜肴都不同,带着一种勾人食欲的鲜活气。
“这便是你‘格物致知’的成果?”她终于问道。
赵祯心中一动,有门儿!他立刻示意陈忠和将食盒呈上:“回母后,正是。此乃儿臣……儿臣指导御厨试做的两道小菜,一为韭菜炒豚肉,一为葱油煎鸡子。母后若是不信,可……可亲自品鉴一番,便知儿臣所言‘锅气’与寻常膳食之区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