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年的初夏,东瀛四岛的风物已然改易。
往昔弥漫于濑户内海与日本海沿岸的咸腥海风与肃杀武备之气,仿佛被一股源自中原的浩荡王风涤荡,转而浸润着一丝属于新生秩序的、略显生涩却蓬勃的草木清气。
自去岁冬末,吴王朱栋于京都室町御所丰乐殿内,以雷霆万钧之势犁庭扫穴,废黜伪王恒敦,裁撤倭国朝廷,宣告大明对倭国故地实行直辖统治以来,时光流转,已逾半载。
这数月的光景,若以一幅徐徐展开的《大明东瀛镇抚图》长卷视之,则前半卷必然是笔触凌厉、色彩浓烈的“破”。
神策军下辖之天策、天枢、神策各参将府,以平安府(原京都)为核心,依照鹗羽卫那标注得细密如织网的舆图,如同精密的战争器械,向着九州、四国、本州乃至北方虾夷地的每一个角落辐散、碾压。
洪武十六式后膛击发枪那特有的清脆爆鸣,与“乾元一式”手榴弹沉闷而威慑十足的怒吼,成为了瓦解一切旧秩序顽抗的最强音。
那些依托险峻山城、妄图凭借武士个人勇武负隅顽抗的割据大名,那些啸聚山林、劫掠乡里的溃兵浪人,在大明王师绝对的火力优势与高效得近乎冷酷的战术清剿下,如同烈日曝晒下的残雪,迅速消融、溃散。
负隅顽抗的城堡在“洪武二十二式四寸七分神威大炮”的轰鸣中化为断壁残垣,零星的反叛火苗尚未形成燎原之势,便被闻讯而至、行动如风的天枢卫或当地驻防明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灭于萌芽。
这并非战争,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执行力卓绝的武力展示,是大明钢铁意志对旧时代纷乱割据、武士私斗风气的彻底终结,是新时代车轮碾过旧时代枯骨的必然回响。
而长卷的后半段,笔锋则陡然转向细致入微、意在长远的“立”。
随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逐步收尾,一台庞大而高效的大明行政机器,开始隆隆运转,全面接管这片饱经创伤却又蕴藏着无限可能的土地。
由大明帝国大学精心培养,乃至从国内紧急征召的通晓倭语、熟稔民政的干练吏员、优秀学子,以及部分在平叛过程中表现突出、转任地方的军中低阶军官,共同组成了一支规模浩大的“宣抚团”。
他们紧随王师之后,手持以汉倭双语精心印制、措辞严谨的《大明律·倭地暂行条例》与《皇明宝训》节选,如同涓涓细流,深入每一个新附的城、町、村、社。
他们宣讲王化,登记丁口,清丈田亩,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重建基层秩序。
昔日悬挂着各式各样、象征家族荣耀与纷争的家纹旗帜的城头与关隘,如今无一例外地高高飘扬起了日月同辉、赤焰金龙的大明旗帜;过往由佩戴双刀、神色倨傲的武士把持的关卡要津,也换上了身着统一鸦青色春秋常服、外罩环臂甲、手持上了雪亮刺刀之洪武十六式击发枪、眼神锐利如鹰的神策军士兵驻守。
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上而下的、强力而统一的秩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度,在这片刚刚经历剧变的土地上深深扎根,抽枝发芽。
乾元二年,六月初六,原京都,今大明扶桑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平安府。
此时的平安府,气象已然迥异。昔日倭国时的阴郁压抑,册封典礼那日的肃杀紧绷,皆已荡然无存。衙门内陈设虽大体沿用旧有格局,但那些彰显倭国文化特色的屏风绘卷、漆器器物已被谨慎地撤换收藏,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大明风格,以及悬挂于正壁之上的巨幅《大明混一疆土全图》。图中,大明本土疆域辽阔,山河壮丽,而倭国故地,已赫然以醒目的朱砂色清晰标注,毫无歧义地纳入帝国版图之内,与山东、江浙隔海相望,连为一体。
衙门内,冠盖云集,济济一堂。
大明在倭国故地的主要文武官员几乎尽数到场。文官序列,以即将正式履新的三位布政使为首,皆身着象征四品以上官员的绯色袍服,胸前补子以孔雀纹样标识品级,头戴乌纱帽,一个个气度沉凝,目光中既有对新任职责的审慎,亦有参与开创历史的激动。
武官序列,则以新设立的靖海、扶桑、安东三镇总兵官为核心,人人顶盔贯甲,戎装肃立,虽依制未佩兵刃入殿,然那股久经沙场、沐浴过血火硝烟的凛冽之气,依旧充盈殿宇,与文官的沉静形成微妙而和谐的平衡。
所有人的目光,此刻都饱含着敬畏与期待,聚焦于御阶之上,那道身着五爪行龙亲王常服,自有睥睨天下之威仪的身影——大明议政王、天策上将军、军事委员会大都督、吴王朱栋。
朱栋目光平静如水,缓缓扫过殿下肃立的文武臣工,他的声音并不高昂,却似蕴含着某种奇异的力量,清晰地穿透殿内略显凝重的空气,传入每一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定鼎乾坤后的从容与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
“自去岁冬月,本王于此殿,宣告废黜倭国伪朝,行大明直辖之治,至今已逾半载。赖皇上洪福齐天,三军将士浴血用命,在座文武群臣同心协力,倭地渐次平定,百废待兴,新秩序已见雏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