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涟漪微漾
省发改委的调研汇报结束已有一周,秦墨的生活似乎重归平静,但水面之下,涟漪微漾。
周一的科室例会,气氛明显不同。王科长传达完日常工作时,特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在秦墨脸上停留了片刻,语气平和却带着分量:“上次省里‘九五’计划思路的汇报,领导们总体是肯定的。特别是关于优化创业环境、培育新增长点的部分,认为有见地,切合改革方向。秦墨同志这次临危受命,表现不错,为科室,也为市里争了光。”
这话一出,小张和小李都看向秦墨,眼神里多了几分以往没有的佩服,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老黄虽然病休未归,但王科长这番话,无疑是在科室内部为秦墨初步“正名”。秦墨连忙谦逊地低下头,说着“都是科长领导有方,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心里却明白,这把“火”算是把自己在综合科的位置烤得有点烫了。
接下来的几天,秦墨能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其他科室相熟的年轻人见他,打招呼时会更认真地问声“秦哥好”。去秘书科送文件,那位平时不太抬眼的副科长也会主动丢根烟过来,随口聊两句“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暗示着他在这个大院里的“能见度”正在悄然提升。
然而,秦墨内心深处对体制的疏离感并未消减。他一面应对着这些官场涟漪,一面更坚定地谋划着自己的“经济基础”。他利用午休和下班后的时间,更加系统地梳理记忆中的经济信息。他弄了个新的硬壳笔记本,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和缩写,记录下未来几年重要的政策节点、有潜力的行业以及关键的城市发展区域。他告诫自己,官场上的虚名如浮云,唯有掌握实实在在的资本,才能拥有真正的选择权。
周末,秦墨回了趟家。说是家,其实是城郊结合部一片老旧的单位宿舍楼。他的父亲秦志刚是市农机厂的老技工,厂子效益这几年已是王小二过年。母亲张爱珍在街道居委会工作,收入微薄但稳定。
逼仄的筒子楼里弥漫着油烟和公共厕所混合的气味。秦墨推开家门时,母亲正戴着老花镜在缝纫机前改一件旧衣服,父亲则闷头在阳台修理一个怎么看都该报废的半导体收音机。
“小墨回来啦?”张爱珍放下手里的活,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起身就去张罗吃的,“还没吃饭吧?妈给你下碗面条,卧俩鸡蛋!”
秦志刚只是从老花镜上方抬了抬眼,“嗯”了一声,又继续捣鼓他那堆零件。父子间话向来不多。
饭桌上,张爱珍免不了又提起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市政府好好干,那可是铁饭碗,说出去多有面子。你看对门老王家的大小子,在工厂跑销售,整天不着家,哪有你稳定……” 这样的话,秦墨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他含糊地应着,心里却想,若父母知道自己心心念念的“铁饭碗”背后,藏着一个惊世骇俗的“首富梦”,不知会作何感想。
不过,这次回家,秦墨敏锐地察觉到父亲眉宇间的一丝愁容,修理收音机时也显得比往常更烦躁。趁母亲去洗碗的功夫,秦墨给父亲递了支烟,试探着问:“爸,厂里最近怎么样?”
秦志刚深深吸了口烟,叹了口气:“还能怎么样?这个月工资又欠了半个月,听说下个月还要裁一批人。唉,干了半辈子,到头来……” 烟雾缭绕中,父亲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
秦墨心里一沉。前世模糊的记忆被唤醒,他隐约记得就是这两年,父亲的厂子最终没能撑过去,大批工人下岗,家里经济状况一度非常拮据。这也更坚定了他的想法:必须尽快积累资本,不仅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也要有能力为家庭撑起一片天。他暗暗计算着自己微薄的积蓄,思考着如何能合法又不起眼地帮补家里。
又是一个周末的下午,秋高气爽。秦墨鬼使神差地又来到了市图书馆。这一次,他不再满足于在外徘徊,而是径直走了进去。他打算借几本关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基础知识的书,既是为可能的工作需要做点准备,更是为自己未来的商业计划打基础,这类书籍在90年代中期还算比较“安全”的选择。
图书馆里静悄悄的,充满了旧书报和油墨特有的味道。秦墨在书架间慢慢穿梭,目光却不时瞟向借阅台的方向。果然,那个熟悉的身影就在那里。林芷若穿着一件浅蓝色的毛衣,正低头认真地给一本书贴标签,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在她侧脸投下柔和的光晕。
秦墨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放回书架上,手指无意识地划过一排排书脊。他抽出一本《货币银行学》,又找到一本《市场营销学导论》,内容虽然粗浅,但正适合他这个年代的知识背景。
抱着书,他鼓起勇气走向借阅台。越是靠近,越是能看清她低垂的眼睫和专注的神情。前面还有一个人在办手续,秦墨感觉自己的手心有些冒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请大家收藏:(m.qbxsw.com)官场,不小心就升官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