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晟目光灼灼地看着朱棣:“父皇,一支军队的强大,在于其基层,在于其每一个最小的单位(如班、排、连)都拥有不屈的斗志和严格的纪律!儿臣希望,通过教导总队的努力,能将‘军魂’,将那种为帝国效死、为荣誉而战的信念,灌注到每一个军户、每一个军属、乃至每一个大明军人的心中!”
“为此,”他抛出了又一个重要构想,“儿臣还设计了大明军队的官方制式军旗,以及更具象征意义的大明帝国国旗!”
他简单描述了一下构思:军队的旗帜,将以赤色为底,象征大明火德,上面绣有金色的龙纹或特定的部队标识,形制统一,便于识别和凝聚军心。而帝国的旗帜,则更为庄严,可能融合日月、龙纹等元素,作为国家象征,在所有军队、官方场合悬挂,强化所有军人乃至百姓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些旗帜,将与新式军服、新式操典一起,由教导总队推广至全军!”朱高晟最后总结道,“而这些教导总队的成员,因其肩负‘教导’全军之重任,故名为‘教导总队’!他们将是未来大明新式军队的基石与脊梁!”
一番长篇大论,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构想宏大,听得朱棣和众将心潮澎湃,又深感震撼!
他们终于明白了“教导总队”这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沉重分量和深远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支精锐部队,这简直是未来大明军队的“总教官”和“改革发动机”!老四所图,绝非仅仅是几支标杆部队,而是要彻底重塑整个大明的军事体系!
朱棣深吸一口气,眼中光芒大盛。他仿佛看到,在不远的将来,无数由教导总队培养出来的军官,带着统一的操典、崭新的军旗和先进的理念,奔赴帝国四方,将所有的卫所军队,都锻造成如同眼前英雄部队一般的铁血雄狮!那将是一幅何等壮丽的景象!
“好!好一个‘教导总队’!好一个全军改革之种子!”朱棣抚掌赞叹,“此事,朕准了!教导总队之编练、新操典之拟定、军旗之设计,皆由你全权负责!待回京后,详细章程报与朕及兵部审议,便可逐步推行!”
“儿臣领旨!”朱高晟肃然应道。
重大的军事改革方略已定,朱高晟却并未停下。他还有一件关乎帝国北疆长治久安、甚至影响未来数百年气运的事情要做。
他再次面向朱棣,神情变得格外庄重,甚至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父皇,儿臣还有最后一请,关乎此次北伐之意义,关乎漠北草原之归属,更关乎后世子孙之认知!”
“讲。”朱棣此刻对儿子的奇思妙想和深谋远虑已是极为看重。
“儿臣恳请父皇下旨,于此地——我们脚下这片刚刚经过血火洗礼、最终纳入大明版图的草原之上,竖立一座巨大的北伐胜利纪念碑!”朱高晟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他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构想:
此碑,须极其高大雄伟,以最坚硬的青石或花岗岩垒砌,务求历经风雨沧桑而不倒。碑身正面,以汉、蒙两种文字,铭刻此次北伐之伟绩,尤其是要明确刻上:
“大明永乐年,皇帝陛下御驾亲征,北逐瓦剌,平定漠北,自此,草原诸部归心,此地永为大明治下!草原之民,亦为大明之民!此乃大明帝国不可分割之疆土!”
他强调,铭文必须清晰、准确、不容有任何歧义!尤其是“永为大明治下”、“大明之民”、“不可分割之疆土”这些字眼,必须赫然在目!
朱棣和众将听着,微微颔首。立碑纪功,古已有之,此举确实可以宣扬国威,震慑宵小。
但朱高晟接下来的话,才真正揭示了其深远的、甚至有些“诛心”的用意。
“父皇,诸位将军,”朱高晟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遥远的未来,“立此巨碑,并非仅仅为了彰显今日之功!更是为了定下万世之基业,留下无可辩驳之铁证!”
他的语气变得深沉而有力:“草原辽阔,部族迁徙不定,强盛时归附,衰弱时或有反复,此乃历史常态。今日我大明强盛,自然万邦来朝。然,后世若有子孙不肖,国力衰微,或有强敌崛起,觊觎此地,甚至暂时占据了这片草原……”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种冰冷的决绝:“那么,这座石碑,就是插在这片土地上最坚硬的钉子!是留给后世华夏君主、华夏儿女最明确的法理依据和战争理由!”
“后世之君,若欲重振国威,收复故土,此碑便是最好的檄文!它告诉天下人,也告诉后世的我们——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之疆土!是大明流血牺牲打下来的基业!任何占据此地的行为,都是侵略!任何试图分裂此地的图谋,都是叛逆!夺回此地,是天经地义!是完成祖宗未竟之业!”
他看向台下那些受邀观礼、此刻神色各异的草原部落首领们,声音如同洪钟,既是说给朱棣听,也是说给所有人听:“更要让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百姓,世世代代都看到这座碑,都记住碑上的话!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同,他们是大明的人,他们的草原,是大明的草原!哪怕一时被外力阻隔,这种文化的认同、血脉的归属、历史的记忆,也将如同草原上的野草,春风一吹,便会再次生根发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朱棣的麒麟逆子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朱棣的麒麟逆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