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如一条缀满钻石与火焰的巨川,横亘在人类头顶千万年。人们仰望着它,想象着它,却始终无法真正触摸它。直到“意念感应器”的出现,那道横跨星海的桥梁才第一次在人类意识中浮现轮廓。然而,人类的愿景从不满足于既有的疆界。当第一代感应器仍在将无数求知者的意识送往银河的各个角落时,一项更为恢弘的计划,已在傅水恒教授的实验室深处,悄然铺开了它的蓝图。
这项计划,被命名为“星璇”。“璇”,是北斗第二星,古意为美玉,亦暗喻着旋转的宇宙枢机。它的目标,不再是银河系内的单一星域,而是要将人类的意识感应范围,首次拓展至银河之外——覆盖整个“本星系群”。
---
那是一个晨光初透的清晨,陈智林博士牵着傅愽文的小手,穿过被蔓藤与透明材料交织覆盖的廊道,走向实验室的核心区域。傅愽文,这个刚满八岁的孩子,眼睛亮得像刚被擦亮的黑曜石,对祖父傅水恒正在创造的一切,充满了混合着亲昵与神话般的敬畏。
“陈伯伯,爷爷说,新的‘大玩具’能让我们看到仙女座星系里的石头,是真的吗?”傅愽文仰着头问,他的“石头” collection 里已经包含了来自火星、木卫二甚至大麦哲伦星云的虚拟样本。
陈智林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不是用眼睛‘看’,愽文,是用这里。”他指了指孩子的额头,又按在自己的胸口,“是去‘感受’,去‘理解’。就像你感受到爷爷的爱,不需要用尺子去量一样。”
“哦!”傅愽文似懂非懂地点头,“那它一定需要一颗很大的‘心’。”
童言无忌,却恰恰点破了“星璇”计划最核心的挑战。当他们走进那间被称为“创世穹顶”的环形控制室时,傅水恒教授正站在巨大的全息星图前,星图上,银河如同一个风车状的漩涡,其周围环绕着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光点,那是本星系群的主要成员——仙女座星系、三角座星系、大小麦哲伦云……宛如一片微型的宇宙群岛。
“爷爷!”傅愽文欢呼着扑过去。
傅水恒转过身,严肃的脸上瞬间冰消雪融,他弯腰抱起孙子,目光却与陈智林交汇,充满了科学与探索的锐利。“智林,你来得正好。我们正在讨论‘心’的问题——愽文说得对,它需要一颗更大的‘心’。”
他所谓的“心”,是意念感应器的能源与信息核心。第一代感应器依托于可控核聚变与量子纠缠网络,足以在十万光年尺度的银河系内实现意识信号的瞬时传导。但本星系群的空间尺度,骤然提升了近一个数量级,最远的成员星系距离我们超过三百万光年。距离,意味着信号在穿越浩瀚星际介质时的衰减、意味着量子态在更长维持时间下更高的退相干风险,也意味着意识信息流在面对宇宙尺度的“噪音”时,需要前所未有的纯净与稳定。
“傅老,”一个声音从全息星图另一侧传来,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能源物理学家,伊莎贝拉·科斯塔博士走了过来,她手中拿着一个闪烁着微光的透明模型,“我们初步的计算表明,即使将现有的托卡马克装置能量输出提升至极限,也无法满足‘星璇’计划全程运行的峰值需求。我们需要一种……更本质的能量来源。”
“更本质的?”陈智林若有所思,“指向真空零点能?还是暗能量耦合?”
“理论上前景广阔,但工程上遥不可及。”伊莎贝拉摇头,“我们需要一个可行的台阶。”她将手中的模型放在中央平台上,模型展开,显现出一个复杂的、多重嵌套的几何结构。“这是我和团队提出的‘引力共振环’设想。我们不直接产生全部能量,而是利用宇宙中广泛存在的引力波背景——尤其是来自本星系群内大质量天体并合事件产生的持续‘涟漪’——通过特定频率的谐振腔加以捕获和放大,作为基础能源的补充。”
“像给手表上发条?”傅愽文插嘴道,他最近刚拆解了一个机械手表模型。
伊莎贝拉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非常形象的比喻,亲爱的。宇宙本身就在不断‘上发条’,我们要做的,是做一个能卡住那个发条齿轮的小钩子。”
这个“小钩子”的设计,立刻引发了控制室内其他几位科学家的讨论。来自日本的材料学家山口雄一提出需要一种能同时承受极端引力梯度与高频振动的超固态复合材料;来自巴西的网络架构师阿尔瓦罗·席尔瓦则担忧引力波信号的各向异性可能对量子通信链路稳定性产生干扰。
陈智林听着众人的辩论,目光却投向了全息星图中那片介于银河与仙女座星系之间的、看似虚无的广袤空间。“各位,”他缓缓开口,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们是否过于关注‘能量’的绝对值,而忽略了‘信息’本身的传递效率?意念感应,本质是意识信息的传递与重构。如果通道本身足够‘光滑’,是否对能量的需求就会下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