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秘书的椅子,坐上去才知道有多烫人。
李鸣风的生活瞬间被压缩成高速旋转的陀螺。每天清晨,他必须比董国云更早到达办公室,整理好当天的日程安排、需要批阅的文件摘要以及可能需要的背景资料。董国云雷厉风行,思维跳跃极快,一个问题抛出来,往往需要李鸣风在极短时间内调动所有知识储备和信息网络,给出精准的回应或提供决策选项。会议记录、讲话稿起草、信息编报、各方协调……工作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他像一块被投入熔炉的钢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灼热的锤炼。前世积累的官场经验和重生带来的先知视角,此刻成了他最重要的依仗。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董国云的关注点和可能的决策方向,也比任何人都清楚榆林县未来几年可能面临的机遇和陷阱。这使得他在处理信息、准备材料时,总能抓住核心,切中要害。
然而,秘书这个位置,绝不仅仅是上传下达的传声筒,更是一个微妙的信息枢纽和权力节点。无数双眼睛,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思,聚焦在他这个新晋的“董办”新贵身上。试探、奉承、请托、甚至暗藏的敌意,如同无形的蛛网,时刻缠绕着他。
这天上午,李鸣风刚协助董国云开完一个关于招商引资的专题协调会,送走几位局长,回到自己的秘书室。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就急促地响了起来。
“喂,李秘书,我是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王涛。”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紧张和急促,“有紧急情况向您汇报!今天的《千湖日报》第二版,刊登了一篇署名评论员文章,题目叫《警惕人才引进中的‘重引轻用’现象》,虽然没有点名,但里面引用的数据和描述的困境,针对性很强,矛头直指我们榆林县!尤其是……尤其是董书记近期推动的基层墩苗计划!”
李鸣风的心猛地一沉,脸色瞬间变得凝重。《千湖日报》是千湖市委机关报,其评论员文章的分量非同小可。他立刻道:“王科长,立刻把报纸送到我办公室!原件和电子版都要!另外,马上查清楚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是!李秘书!”王涛的声音带着一丝慌乱。
几分钟后,报纸送到了李鸣风手中。他迅速翻到第二版,那篇标题醒目的文章赫然在目。文章措辞犀利,引用了大量关于“人才引进后缺乏有效使用平台”、“专业不对口造成资源浪费”、“基层留人难,机关人浮于事”等数据和现象,虽然没有直接点出“榆林县”三个字,但文中描述的“某经济欠发达县”、“近期试图通过行政命令强制基层服务年限”等细节,指向性昭然若揭!文章的核心观点直指榆林县的人才政策是“治标不治本”,甚至隐含批评董国云的“墩苗”计划是“拍脑袋决策”、“缺乏配套措施”。
一股寒意瞬间从李鸣风的脊背升起。这篇文章的杀伤力极大!它不仅质疑了董国云正在力推的新政,更是在上级媒体层面给榆林县的人才工作贴上了负面标签!这绝非偶然!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文章的数据来源?那些关于人才流失、专业错配的数据,和他之前那份报告里的核心数据高度吻合!虽然具体比例略有出入,但框架和结论如出一辙!是谁泄露出去的?张为民?还是组织部其他人?或者是……更高层面有人借题发挥?
就在这时,董国云办公室的内线电话响了起来,铃声比平时更加急促刺耳。
李鸣风深吸一口气,拿起那份报纸,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表情,快步走进里间办公室。
董国云正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对着门口,背影显得有些压抑。听到脚步声,他缓缓转过身,脸色阴沉得可怕,手里也捏着一份同样的《千湖日报》。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低气压。
“小李,看到了?”董国云的声音低沉,带着压抑的怒火,目光如电般射向李鸣风手中的报纸。
“董书记,刚看到。宣传部王涛科长已经第一时间向我汇报了。”李鸣风将报纸放在董国云桌上,声音尽量保持平稳。
“哼!”董国云重重地将手里的报纸拍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巨响,“‘重引轻用’?‘缺乏配套’?‘拍脑袋’?好大的帽子!扣到我董国云头上了!”他的怒火几乎要喷薄而出,“这篇文章,用心极其险恶!早不发晚不发,偏偏在我刚部署墩苗计划的关键时候发!这是要干什么?拆台?还是给我董国云一个下马威?!”
他猛地看向李鸣风,目光锐利如刀:“小李,这篇文章里的数据,和你那份报告里的东西,像不像?”
李鸣风心头一凛,知道最关键的考验来了。他迎着董国云审视的目光,坦然道:“董书记,文章引用的核心问题和数据框架,确实与我之前那份报告中指出的问题高度相似。但具体的数据细节,比如流失比例、专业错配的具体领域,文章有夸大和模糊处理之处。最重要的是,报告的核心是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此文通篇只谈问题,不谈出路,甚至隐晦否定解决问题的尝试,导向完全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重生之问道官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