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省政府大楼庄严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与期待。李鸣风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斗士,在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之间穿梭。他不再仅仅强调项目的政策价值,而是将王德顺家的故事作为最有力的武器,配合方文山的亲笔信和那份沉甸甸的《安居保障协议》,进行了一场场情感与理性交织的“游说”。
“领导,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棚改项目,这是几百户像王德顺这样的普通百姓,对‘安居’最卑微也最迫切的渴望!他们等了几十年,等来的不是希望,而是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省级试点,就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榆林县委县政府立了军令状,我们街道也押上了所有!恳请省里,给‘北洼子’一个机会,给这些在危房里挣扎的父老乡亲一个活下去的希望!”李鸣风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充满了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他的执着、他带来的鲜活案例、他背后方文山和榆林县委的全力背书,以及省自然资源厅孙建国的据理力争,终于融化了省发改委内部最后的坚冰。在省政府一次关于城市更新工作的专题常务会议上,“榆林县‘北洼子’棚户区改造项目”作为苏北省“低效用地再开发及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首批试点项目之一,被正式审议通过!
当李鸣风接到孙建国亲自打来的报喜电话时,他正站在省政府大院外。连日奔波的疲惫仿佛瞬间被抽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虚脱的狂喜和巨大的释然。
“李书记!批了!批了!省政府常务会议正式通过!文件最快明天就能下发!”孙建国的声音也充满了激动,“王德顺家的故事,在会上被一位省领导专门提到,说这就是我们搞试点的初心!你们做得很好!恭喜!”
“谢谢孙处长!谢谢!谢谢省里!”李鸣风的声音有些哽咽。他立刻将消息传回榆林。
榆林县委县政府沸腾了!方文山接到电话,一向沉稳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对着话筒连说了三个“好!”字。郑卫国也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语气复杂却带着由衷的祝贺:“鸣风,干得漂亮!辛苦了!这下‘北洼子’有救了!”
省级试点批文,如同一把金钥匙,瞬间打开了资金的闸门。
“苏北建工”的反应最为迅速。批文下达的第二天,其董事长亲自带队,浩浩荡荡开进榆林,与榆林县政府、榆林街道办签署了正式的投资合作协议!协议明确:“苏北建工”带资入场,先行垫付“北洼子”安置房建设、核心基础设施(道路、管网)及过渡板房后续完善所需资金一亿两千万元!
作为回报,获得“北洼子”改造项目周边捆绑开发的约200亩商住综合用地的优先开发权,需按程序招拍挂,但协议明确了合作意向和基本框架。
双方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公司,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与此同时,“苏省供销集团”也表达了浓厚的合作意愿,虽未正式签约,但承诺在农产品流通、社区商业配套等方面与“北洼子”未来社区深度合作。
资金活水注入,最大的受益者是“北洼子”的居民。省级试点的光环、苏北建工进场的大阵仗,以及王德顺家成功获得保障的活广告效应,彻底点燃了居民签约的热情。
陈芳带领的项目办公室,门庭若市。居民们拿着《产权认定及补偿安置意向征询表》,排着队等待签约。工作人员忙得脚不沾地,但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成就感。
“我要原地回迁!选个阳光好的楼层!”
“我家选货币补偿,孩子等着钱买房结婚呢!”
“陈主任,您看我家这情况,能不能参照王大爷家那样申请点补助?”
……
问题依然不少,纠纷也偶有发生,但整体氛围积极向上。陈芳严格执行“阳光征迁”流程,所有认定结果、补偿明细、签约进度实时公示,接受监督。公平、透明,是赢得信任的不二法门。
就在“北洼子”项目高歌猛进、李鸣风声望如日中天之际,一封匿名的举报信,如同淬毒的暗箭,悄然射向了榆林县纪委,并同时抄送了县委方文山书记、郑卫国县长。
举报信的核心内容直指李鸣风:在“北洼子”棚改中,滥用职权,违规为王德顺等特定关系户谋取巨额不正当利益!指控其大幅提高补偿标准,违规提供保障房,造成国家财政资金重大损失。
在引入“苏北建工”过程中,涉嫌利益输送!指控其将核心的捆绑开发地块以远低于市场的条件“贱卖”给苏北建工,疑存在权钱交易。
作风霸道,独断专行! 在街道搞“一言堂”,排除异己,打击不同意见的同志。
举报信措辞尖锐,列举了一些看似“有鼻子有眼”的细节,如王德顺家获得的保障房面积、租金减免额度被夸大扭曲,极具煽动性和迷惑性。
举报信很快摆上了方文山的案头。他仔细阅读着,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深邃难测,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李鸣风刚刚为“北洼子”立下大功,风头正劲,这封举报信出现的时机,太过微妙。是确有其事?还是有人眼红政绩,恶意中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重生之问道官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