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天的锣鼓、飞舞的彩带、居民们喜气洋洋的笑脸……“新安家园”盛大而隆重的集中交付仪式,在县领导方文山、郑卫国等人的见证下,圆满落幕。一把把象征着新生活的钥匙交到了翘首以盼的居民手中。王德顺老汉在闪光灯下接过钥匙的照片,登上了市报的头版头条,成为榆林城市更新和民生改善最闪亮的注脚。李鸣风站在仪式台上,沐浴着掌声与赞誉,心中绷紧的弦终于松了一分。交付的政治任务,在郑卫国焦灼的注视下,总算有惊无险地完成了。
然而,交付的完成,仅仅是新社区故事的序章。当喧嚣散去,居民们真正搬入窗明几净的新居,憧憬着美好生活时,现实的摩擦与阵痛,才如同潮水般,真切地拍打在“新安家园”的堤岸上,也拍打在了李鸣风和陈芳的心头。
李鸣风精心设计的“阶梯式补贴”和“睦邻使者”策略,在交付初期发挥了作用,平息了大规模抵制。大部分居民在首年物业费减半和政府补贴的“甜头”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缴纳了费用。物业公司也如期进驻,保安上岗,保洁开始清扫。
但好景不长。两个月后,问题开始暴露:
服务质量落差:居民很快发现,承诺的“每天清扫公共区域”变成了两天甚至三天一次;保安巡逻也时有缺岗;楼道感应灯坏了报修,响应迟缓……现实的服务质量与当初宣传的“0.8元基础服务”清单存在明显落差。不满情绪开始滋生:“钱交了,服务没跟上!”
补贴“错觉”消失:随着首年减半政策临近到期,居民开始算账:明年就要交全额的0.8元了!加上水费电费煤气费的上升,生活成本压力实实在在摆在眼前。那种“占便宜”的短暂心理平衡被打破,抵触情绪重新抬头。
“搭便车”心理蔓延:少数从一开始就持观望甚至抵制态度的居民,看到别人缴费也享受了服务,更加理直气壮地拖欠或拒缴。“别人交了我就能用,凭什么要我交?”这种心态像病毒一样悄然扩散,缴费率开始缓慢下滑。
物业公司也满腹委屈:收费率不高、收费单价低,还要面对居民日益挑剔的要求,运营压力巨大,服务质量自然难以保证。一个恶性循环正在形成:服务质量下降 -> 居民不满拒缴 -> 物业收入减少、服务更难保障 -> 更多居民不满拒缴……
陈芳和居民物业监督委员会疲于奔命,调解纠纷,督促物业整改,催缴费用,效果甚微。王德顺等“睦邻使者”的劝说,在现实的经济压力和看得见的服务瑕疵面前,也显得越来越无力。物业费,这个现代社区治理的基石,在新安家园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
王德顺一家搬入新居的喜悦,很快被儿子王强的就业困境蒙上了阴影。王强满怀希望地参加了街道“新家园”就业帮扶服务站组织的几场招聘会和技能培训。
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打击:岗位竞争激烈:新安家园及周边小区释放的保安、保洁岗位有限,却吸引了大量像王强这样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回迁居民和周边失地农民。竞争异常激烈。
隐性门槛:一些岗位虽然写着“不限”,但实际操作中,物业公司和用工单位更倾向于选择年轻力壮、形象好或者“有关系”的人。王强的腿脚不便,成了他求职时难以逾越的隐性障碍。几次面试,对方都以“岗位需要长时间站立或巡逻”等理由婉拒。
心理落差:从满怀希望到屡屡碰壁,王强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他觉得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看着年迈的父母和需要照顾的妻子,焦虑和挫败感与日俱增。他不再积极参加帮扶站的活动,甚至对陈芳的关心也躲躲闪闪。
王强的困境并非个例。“新安家园”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回迁居民面临着类似问题: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安居之后,“乐业”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又一道难关。陈芳意识到,就业帮扶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和岗位,更需要深度的技能提升、岗位适配甚至创业引导,这远比想象中困难。
就在李鸣风和陈芳深陷新社区治理的泥潭,为解决物业纠纷和就业难题绞尽脑汁时,县委书记方文山提出了一个更高瞻远瞩但也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将“新安家园”打造成全县乃至全市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融合的示范标杆社区,迎接半年后省里组织的现场观摩会。
郑卫国对此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和执行力。他亲自挂帅成立筹备组,频繁来到“新安家园”现场办公。然而,他的关注点与李鸣风产生了微妙的偏差:
郑卫国要求,观摩路线沿途的绿化要立刻升级,补种名贵树种和花卉;沿街商铺的店招门头要统一更换,风格要“高大上”;社区活动中心要高标准装修,配备全新的健身器材和图书室;甚至要求街道办协调,在短时间内引入一家品牌连锁超市入驻……一切都要在观摩会前“焕然一新”,营造出最佳视觉效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重生之问道官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