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默把手机放进口袋的时候,手指还停在屏幕边缘。他没再看那条短信,也没回头去拿桌上的笔记本。刚才写下的“心动信号”四个字还在本子上躺着,但他已经不想盯着它看了。
他站起身,拉开宿舍门走了出去。
走廊的灯亮着,有人在隔壁房间笑,声音从门缝里漏出来。他顺着楼梯往下走,脚步很轻,像是怕惊动什么。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只是觉得待在屋里太闷,空气都黏在身上。
走出楼门,风迎面吹过来,带着点傍晚的凉意。他抬头看了看天,云层淡了,西边露出一点橙红。路上学生多了起来,三三两两结伴往食堂或者图书馆去。他没想好要去哪,就沿着主路慢慢走。
脑子里全是电话里的内容。
编导说节目不搞剧本,也不逼人立人设。这话听着舒服,可越舒服他越不敢信。以前他也听过类似的承诺,结果剪出来的东西根本不是他说的原话。但现在不一样,这次是他主动答应的,躲不了。
他得想清楚怎么说话。
镜头前的人和私下里的人总归是两回事。别人看他是个安静的男生,上课坐前排,作业写得工整,考试从不卡分数线飘过。这些都没错,可要是只展露这一面,观众会不会觉得无趣?
他想起编导提到“真实”,又说希望看到嘉宾之间的连接。连接……靠什么练?光坐着聊天肯定不行,总得有点互动。可他一想到要跟陌生人玩游戏、做任务,心里就发紧。
操场那边传来一阵哄笑。他转头看过去,几个男生在踢球,一个穿蓝衣服的摔倒了,手撑在地上半天没起来,其他人围过去拍他肩膀,等他爬起来才发现是假装的,全都骂他耍赖。笑声更大了。
这画面让他愣了一下。
如果节目里也有这样的环节呢?一群人玩个游戏,有人故意捣乱,有人认真过头,最后闹出笑话。这种时候,他是该跟着笑,还是插句话点评规则漏洞?
他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能不能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变成段子?
比如物理课上学的牛顿定律,拿来解释为什么两个人总是在靠近之后又分开。或者用数学概率算一算,十个人里面随机配对,成功组合有多少种可能。听着荒唐,但万一真说了,说不定有人觉得有意思。
关键是不能装。
他试过一次,在社团活动上讲了个冷笑话,说的是“我像一道选择题,四个选项都不选我”。当时没人反应,五秒后才有人笑出声。后来有人说这句挺戳心,比那些甜腻的情话真实。
也许观众要的不是完美表现,而是能让人记住的一瞬间。
他继续往前走,拐进了林荫道。树影压下来,路变暗了些。旁边有对情侣坐在长椅上说话,女生拿着奶茶,男生比划着手势,看起来聊得很投入。他路过时听见一句:“你这样下去迟早被坑。”
这句话让他脚步慢了半拍。
节目里会不会也有这种对话?大家坐在一起分析某个人的行为模式,有人理性拆解,有人感性共情。如果轮到他发言,他该怎么说才能既表达观点,又不让别人觉得高高在上?
他不想当“学霸”标签下的工具人,可也不能完全藏住自己的思维习惯。毕竟那是他最熟悉的方式。
那就换个包装。
不说“根据心理学研究”,改成“我之前看过一个人干过类似的事”;不提“数据表明”,换成“按我的经验来看”。语气放平,别带评判,就像平时跟朋友聊天那样。
他试着在脑子里模拟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陈宇默,平时喜欢看书,也爱胡思乱想。你们可以说我较真,但也别嫌我啰嗦——毕竟我想明白一件事才敢开口。”
这话听着还行,不算讨好,也不太冷。
他又想,要是遇到争议话题呢?比如有人主张恋爱必须门当户对,有人反对。他向来讨厌站队,可镜头下沉默太久,容易被人当成没想法。
或许可以先承认矛盾。“这事我也纠结。家里希望稳定,自己又想自由尝试,两边都重要,所以难。”然后再说观察,“我发现身边走得久的几对,反而不是条件最匹配的,而是愿意一起解决问题的。”
这样够真实吗?
他不确定。
但他知道一点:不能为了显得有趣就硬讲笑话。上次有个同学在聚会上模仿老师说话,全场爆笑,可事后大家都觉得有点过分。幽默不该建立在贬低别人的基础上。
他自己也不是那种天生会逗乐的人。他的笑点藏得深,往往一句话要绕个弯才见效。可正因为这样,一旦有人听懂了,反而会觉得亲近。
所以他要找的不是“搞笑”,而是“有共鸣的表达”。
想到这儿,他肩膀松了一些。
问题没全解决,但方向有了。他不需要变成另一个人,只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本来的样子能在镜头前自然展开。
前面是通往图书馆的小路,石板铺的,两旁种着矮灌木。有几个学生抱着书匆匆走过,还有人在路边背单词。他停下脚,掏出手机看了一眼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请大家收藏:(m.qbxsw.com)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