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历史数据数字化项目初步调研与分析报告》静静地躺在林晓的电脑桌面上。这份报告凝聚了她连日来的心血,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李哲默默提供的宝贵资料,也承载着张主任那份犹如及时雨般的专业参考。
她没有急于提交。在最终定稿前,她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打磨,确保每一个结论都有扎实的调研数据支撑,每一个建议都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报告没有回避任何困难,反而将技术瓶颈、预算限制、数据壁垒等核心难点一一坦诚地摊开。但更重要的是,它为每个难点都提供了清晰的原因分析和至少一条以上的解决路径建议。
例如,针对数据标准不一的历史遗留问题,她提出了“尊重历史、规范未来”的八字原则。建议对存量数据采取“原样数字化+关键信息结构化提取”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原始信息;而对新增数据,则强制推行由信息中心牵头制定的统一录入标准,从源头杜绝新的混乱。针对跨部门协调的老大难问题,她精心设计了一份《数据资源共享申请表》和配套的《数据使用权限与保密协议》模板,试图将模糊不清的“人情协调”,转变为权责明确的“流程化管理”。
这份报告,绝非一个新人异想天开的空想,而是一份堪比专业咨询公司出品的、内容详实、逻辑严密的解决方案。
林晓将报告作为附件,正式发给了王美琳和周科长,并抄送给了张建明副主任。邮件发出的瞬间,她平静地靠在椅背上,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风暴。她清楚地知道,这份报告触动了太多固有的利益格局和工作习惯,必然会引来激烈的反弹。
果然,王美琳的反应比她预想的还要迅速和直接。报告发出不到一小时,王美琳就踩着高跟鞋,扭着腰肢来到了档案室。她脸上挂着夸张的惊讶和担忧,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小林啊,你这报告……写得倒是挺花哨的,”她拿起林晓打印出来的报告,手指随意地在纸页上滑动,最后停留在“预算初步估算”那一栏,语气中充满了不屑和质疑,“但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了?一来就要申请这么多设备采购和服务器扩容经费?你觉得领导可能批吗?还有这个数据共享流程,弄得这么复杂繁琐,哪个科室愿意配合你折腾?我看你这方案,根本就落地不了嘛!”
她试图从根本上全盘否定,将林晓的心血努力定义为“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
林晓早已预料到这种反应,她脸上依旧保持着平静的微笑,不卑不亢地回答:“王姐,关于预算,这只是基于信息中心提供的市场报价和我们对现有档案数据量的初步测算得出的参考范围。在具体执行中,设备可以分批次采购,服务器也可以先向信息中心申请试用资源,并不需要一次性投入这么多。至于共享流程,正因为考虑到各科室可能存在的顾虑,才更需要通过明确的权责界定和严格的安全协议来规范,这样才能避免后续使用中的纠纷和风险。如果您觉得目前的流程太复杂,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看看如何简化得更接地气。”
她的回答句句在理,用事实和逻辑冷静地应对着情绪化的指责,不给他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王美琳感觉自己的一拳像是打在了棉花上,有力没处使,气得脸色发青,却又发作不得,只能气闷地哼了一声:“反正我觉得这事悬!到时候领导问起来,你可别指望科里给你背书!”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时,周科长办公室的内线电话突然响了起来。电话是打给林晓的,通知她和王美琳立刻过去一趟。
周科长戴着老花镜,正坐在办公桌后仔细研读林晓的报告。见两人进来,他放下手中的笔,慢悠悠地指了指桌前的椅子:“坐。”待两人坐下后,他才开口说道:“小林这个报告,我看了一下,嗯……思路是清楚的,问题也找得比较准,下了不少功夫。”他话锋一转,目光投向王美琳,“美琳,你的看法呢?”
王美琳立刻抓住机会,语气夸张地说道:“科长,我觉得小林的想法是好的,精神可嘉。但实在是太理想化了,现实中的阻力非常大。我担心她经验不足,扛不住这个压力,最后项目搞到一半烂尾,反而给我们科室惹来一身麻烦。”
周科长不置可否地“哦”了一声,又将目光转向林晓,沉声问道:“小林,面对这些困难,你的信心有多大?”
林晓知道,这是决定她能否继续推进项目的关键时刻。她不能把话说得太满,显得狂妄;但也绝不能露怯,让人觉得她不堪重用。她定了定神,从容地回答:“周科长,王姐的担心非常有道理,任何改革和创新都会面临阻力,这很正常。我不敢保证项目能百分百顺利成功,但我有信心基于这份详实的调研,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只要领导能给予方向上的支持,科室能做我坚强的后盾,我愿意尽全力去尝试。退一步说,就算最终无法全面推广,至少我也能把档案室自身能掌控的数据底账先彻底理清楚,为中心未来的信息化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