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讨论会的“阶段性胜利”,并未给林晓带来多少喘息之机。周科长那句“再把方案完善一下”像一道新的指令,意味着她必须将那份饱含心血的报告,打磨成一把更具操作性、更能抵御各方质疑的锋利武器。
林晓将自己关在档案室里,对照着会议记录,逐条消化各科室提出的意见。业务科老陈关于数据安全的担忧尤为突出,她反复推敲那份《数据使用权限与保密协议》,细化违约条款,甚至参考了张主任资料里提到的“数据脱敏”概念,建议对非必要敏感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后再提供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泄密风险。
她深知,这份修订后的方案,将直接决定项目能否获得中心层面的“绿灯”,也决定了她能否真正拿到推进项目的“许可证”。她必须做到无懈可击。
就在林晓埋头苦干之际,一股新的暗流开始在单位里涌动。王美琳并未因上次会议的受挫而收敛,反而变得更加活跃。她利用自己多年经营的人脉,在各个场合“不经意”地散播着对林晓方案的质疑。
“年轻人嘛,想法是好的,就是太激进,不懂得循序渐进……”
“弄那么复杂的流程,以后咱们科室想用个数据还得层层审批,多耽误事?效率都被拖慢了!”
“听说光是买设备就要几十万,现在中心预算多紧张啊,这不是瞎折腾、浪费资源嘛……”
这些声音像潮湿角落里的霉菌,悄无声息地蔓延,试图在方案上呈之前,就先在舆论上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林晓从赵雪梅欲言又止的提醒和李哲更加躲闪的目光中,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暗流。但她没有时间去辩解,也没有资格去四处“灭火”。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更扎实、更严谨的方案本身,作为最有力的回应。
几天后,修订完善的方案再次提交。这一次,周科长没有召开科室会议,而是直接将方案呈报给了分管领导张建明副主任。
等待批复的日子格外漫长。档案室里,王美琳时不时会用一种混合着幸灾乐祸和审视的目光扫过林晓,仿佛在等待着她被领导驳回、灰头土脸的结局。
这天下午,林晓正在核对一份尘封已久的数据清单,内线电话突然响了。是张主任办公室打来的,让她立刻过去一趟。
林晓的心猛地一跳。是福是祸,终将揭晓。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略显陈旧的衬衫领口,步伐沉稳地走向张主任的办公室。
敲门,进入。张主任依旧坐在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手里拿着的,正是她那份厚厚的方案。他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平静地示意林晓坐下。
“方案我看过了,”张主任开门见山,声音平稳得像一潭深水,“比之前的版本更细致,考虑也更周全。特别是数据安全和权限管理这部分,能看出你确实下了功夫。”
林晓心中悬着的石头稍稍落地,轻声应道:“谢谢主任肯定,主要是充分吸收了各科室提出的宝贵意见。”
“嗯,”张主任放下方案,目光平静地看向她,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人心,“但是,光有完美的方案还不够。王美琳同志和一些科室反映的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推动任何变革,尤其是在我们这种有着长期惯性的单位,需要策略,更需要契机。”
他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如果现在就让你启动项目,但不给你额外的预算,不给你增派任何人手,只允许你在档案室现有的资源和权限范围内开展工作,你打算从哪里入手?”
这是一个近乎苛刻的假设,几乎等于捆住她的双手让她跳舞。但林晓在来之前,就已经预想过各种可能的刁难。她几乎没有犹豫,思路清晰地回答:“主任,即使在现有条件下,我认为至少可以立即启动三项工作。”
“第一,彻底梳理档案室自身保管的、可公开的历年项目名录、基础数据索引和部分已解密的重要政策文件,进行标准化整理和电子化编目。这是我们自己的‘地盘’,完全可以自主掌控,不需要依赖任何外部资源。”
“第二,基于这份梳理出的‘家底’,主动为各科室提供‘数据线索查询’服务。比如业务科需要某类项目的历史参考,我们可以快速提供相关项目名录和核心摘要,帮他们减少大海捞针的时间。这是以服务换认同,用实际价值打破他们的固有偏见。”
“第三,利用现有的普通扫描仪,优先将使用频率最高、纸张老化最严重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备份。哪怕只是简单的图片格式,也能解决一部分急用需求和档案保存的问题,积少成多。”
她没有抱怨条件艰苦,也没有请求特殊照顾,而是立刻给出了在现有框架内能够立刻行动的具体路径。这展现的不仅是清晰的思路,更是一种在限制条件下解决问题的实干能力和担当。
张主任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笃笃”声。良久,他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笑意,眼中闪过一丝欣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