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的谈话如同一道清晰的分水岭,悄然预示着林晓的职业生涯即将翻开全新一页。尽管正式调令尚未下达,但“林晓要调动”的风声已在大数据管理中心蔓延开来。办公室里,有人投来羡慕的目光,有人主动道贺,也有人带着探究的好奇私下议论,甚至少数同事在与她对接工作时,语气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各种目光交织在林晓周围,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林晓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每日依旧准时到岗,主持数据资源科的晨会,推进城运平台的算法优化,组织团队研讨市公共数据体系建设的试点方案,仿佛一切都未改变。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早已波澜起伏——她清楚新岗位绝不仅是“换个地方办公”,更可能是从技术实操转向宏观统筹的跨越。为此,她把午休和下班后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书架上多了《宏观经济学》《区域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等书籍,电脑里存满了近五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产业政策文件,每晚都要花两三个小时恶补这些此前接触不多的领域知识。“未来的战场,拼的不只是数据技术,更是对政策和经济规律的理解。”她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提醒自己提前做好准备。
一个月后,正式调令终于送到了大数据管理中心。当陈主任在办公室里把调令递给林晓时,周围几个同事忍不住探头张望——出乎不少人意料,林晓并未被安排到市委办公厅或发改委机关这类核心综合部门,调令上的任职单位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处”,职务为“副处长(主持工作)”。
“小林,别小看这个岗位。”陈主任指着调令上的处室名称,语气郑重,“发改委是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参谋部’,而创新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处,正是推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关键抓手。组织把你放在这里,就是想让你把大数据中心的技术经验、数据思维,融入到更宏观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里,用数据给城市发展‘导航’。这可不是简单的平调,是给你压担子、搭平台啊!”
林晓接过调令,指尖触到纸面的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她明白陈主任的意思——这个岗位看似“专业对口”,实则要求更高:不仅要懂数据,更要懂产业、懂政策、懂协调,是连接技术与战略的桥梁。
离开工作了三年的大数据管理中心,林晓心里满是不舍。调令下达后的第二天,科室同事自发在单位附近的餐馆办了场小型告别宴。陈主任和王副主任特意赶来,席间频频举杯,话语里满是嘱托。
“到了新岗位,要多听、多看、多学,发改委藏龙卧虎,老同志们经验丰富,遇到拿不准的事,多向他们请教。”陈主任端着酒杯,眼神里满是期许,“但也别丢了你的优势,数据思维在产业规划里肯定能用得上,大胆去闯!”
王副主任则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以后回中心办事,别客气,就当回自己家。数据体系建设的后续方案,我们还等着跟你新处室对接呢!”
马光明科长、何科长等其他科室的领导也纷纷敬酒,往日工作中偶尔的小摩擦、小隔阂,在离别面前都化作了真诚的祝福。科室里的年轻同事更是情绪激动,孙浩端着酒杯,脸涨得通红,声音都有些发颤:“林处,您以后可得常回来看我们,要是新处室需要数据支持,我们随叫随到!”
李哲不善言辞,只是反复说着:“林科长……不,林处长,您多保重,工作再忙也别太累。”
程力则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翻到记满城运平台维护要点的那一页,认真地说:“林处,您放心,平台的日常巡检、算法迭代我们都排好班了,您之前交代的‘数据质量动态监测’功能,我们也在推进,保证不耽误后续工作。”
看着眼前这些并肩作战过的伙伴,林晓眼眶一热,举起酒杯,声音有些哽咽:“谢谢大家这三年的支持和包容。其实我也舍不得大家,但不管到哪个岗位,我们都是在为这座城市做事,目标是一样的。以后肯定少不了麻烦大家,也欢迎你们常到我新处室交流,我还有很多地方要向你们请教呢!”
新岗位位于庄严的市府大楼,与大数据管理中心的技术氛围截然不同。这里的走廊更宽,办公室更规整,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政策与规划的严谨气息。走廊里遇到的同事,大多是穿着正装的资深干部,每个人手里都抱着厚厚的文件,步履匆匆。创新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处的办公室在三楼东侧,推门进去时,三位科员正低头整理文件,看到她进来,连忙起身问好。
“大家好,我是林晓,以后跟大家一起工作,请多指教。”林晓笑着伸出手,逐一与科员们握手。
这时,一位穿着深色西装、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从里间办公室走出来,主动迎上来:“林处,我是谭伟,负责处里的产业规划工作。欢迎加入我们处!”他的语气客气,但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老谭在发改委工作了十五年,是处里的“老资历”,此前一直主持处里的日常工作,如今林晓以“主持工作副处长”的身份空降,他难免会有些观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