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产业活跃度与协同网络指数”试点工作的成功,如同在林晓新的职业履历上点亮了一盏耀眼的航标灯。在委里的季度工作会议上,主任特意点名表扬:“林晓同志不仅把试点项目做成了标杆,更给咱们机关干部带了个好头——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用数据思维破发展难题!”从那以后,她不再仅仅是同事口中“从大数据中心过来的技术干部”,而是被公认为委内在新兴技术赋能经济管理领域的“创新能手”和“实务专家”。
委领导对她的器重肉眼可见。分管副主任常把她叫到办公室:“小林,这份《全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你也参与起草,多从数据角度提提建议,让政策更接地气。”就连以往只在大会上见过的主任,也会在走廊里主动问起:“产业指数后续推广有什么困难?需要委里协调的尽管说。”
处里的氛围也愈发融洽。老谭彻底放下了最初的观望,不仅主动把重要的政策调研任务交给林晓牵头,还时常拿着自己整理的行业资料找她:“小林,你看这份2019年的数字经济统计数据,和现在的指数对比着看,说不定能找出产业发展的规律。”有次年轻科员小王对政策条文理解不透,老谭还笑着说:“你去问林晓,她现在可是咱们处的‘政策活字典’。”在两人的带动下,整个创新处凝聚力十足,成了委里公认的“战斗力强的团队”。
但林晓并未沉溺于眼前的成绩。试点项目收尾那天,她对着电脑里的工作复盘报告发呆——从启动到成功,光是部门协调会就开了八次,数据对接反复调试了十一次,若不是委领导几次出面推动,恐怕早就卡在某个环节。“问题的根源,还是没有顶层制度保障。”她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一个更清晰的目标在心中成型:要让数据驱动决策从“盆景”变成“森林”,必须推动《市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的出台。
这个想法并非一时兴起。早在大数据中心工作时,她就曾撰写过《关于加快全市公共数据体系建设的建议》,可惜当时缺乏统筹协调的抓手,最终没能落地。如今站在发改委这个更高的平台上,她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发改委承担着统筹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职能,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正是当前改革的重点领域。
周一刚上班,林晓就拿着自己梳理的《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工作痛点分析》,敲开了分管副主任的办公室门。“主任,试点项目让我深刻体会到,没有制度约束,数据共享就是‘看人情、凭面子’,效率低还容易出问题。现在咱们市正推进数据要素改革,我想申请深度参与《市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的起草调研工作,您看行不行?”
副主任接过材料,翻了两页就眼前一亮:“小林,你这个想法很有前瞻性!正好市府办最近要牵头起草这个《办法》,我正愁找不到熟悉数据业务又懂政策的人。你去,不仅能代表发改委发声,还能把试点经验融进去。”他当即拍板,指定林晓作为发改委方面的主要联络员,加入《办法》起草工作组。
当林晓第一次走进市府办的会议室时,才发现起草组里藏龙卧虎——市府办负责统筹协调,司法局把控法律风险,大数据管理中心提供技术支撑,经信局、财政局等部门也都派出了业务骨干。“接下来两个月,咱们要集中攻坚,拿出《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市府办的牵头同志话音刚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拉开了序幕。
第一次专题讨论会,争议就集中在“数据共享的强制性与边界”上。经信局的代表率先发言:“有些产业数据涉及企业商业秘密,要是强制共享,企业肯定有意见,我们建议‘自愿共享为原则,强制共享为例外’。”
“不行!”林晓立刻反驳,“试点时我们要经信局的产业营收数据,对方以‘商业秘密’为由推脱,最后还是委领导协调才拿到。如果都是‘自愿共享’,那《办法》就成了‘空架子’。我建议建立‘负面清单’——清单外的数据必须无条件共享,清单内的要说明理由,这样既明确边界,又能提高效率。”
司法局的代表紧接着提出疑问:“负面清单怎么制定?万一出现数据泄露,责任算谁的?”
财政局的代表也补充道:“共享数据需要技术支撑,服务器升级、人员培训都要花钱,这笔经费谁来出?”会议室里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从下午两点一直持续到傍晚六点,最终也没能达成共识。
散会后,林晓留在会议室整理会议纪要,大数据管理中心的老张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小林,你提出的‘负面清单’思路很好,但各部门都有自己的顾虑,得想办法让大家看到好处。”林晓点点头:“张主任,我打算把咱们中心之前取得的成果和试点项目的数据共享案例整理出来,下次开会给大家看看,用事实说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