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晓一边参与讨论,一边加班加点梳理材料。她把试点中“多部门数据融合后,精准识别出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缺口”等案例,做成图文并茂的手册;又针对“数据安全”“经费保障”等争议点,查阅了十几个城市的相关政策,整理出《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典型做法汇编》。
第二次专题讨论会,林晓率先发言:“各位领导、同事,我先给大家介绍下产业指数试点的情况。当时我们整合了六个部门的数据,最终发现高新区AI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紧密度不足,为经信局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提供了依据——这就是数据共享的价值。”她一边说,一边展示案例手册,“至于大家担心的安全问题,我建议采用‘分级分类’管理:涉及国家秘密的不开放,涉及个人隐私的脱敏后开放,公共服务数据无条件开放,同时明确各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谁提供数据谁负责,谁使用数据谁担责。”
这番话让会议室里的气氛缓和了不少。司法局的代表点点头:“‘分级分类+责任明确’的思路,符合相关法律的要求,可行性很高。”财政局的代表也松了口:“如果能明确数据共享带来的效益,比如减少重复统计、提高决策效率,我们可以考虑将相关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但争议并未完全消失。在讨论“推进机制与保障措施”时,关于“由哪个机构统筹协调”,各部门又陷入了分歧。市府办认为应该由自己牵头,大数据管理中心则觉得技术层面的事应该由他们负责。眼看讨论又要陷入僵局,林晓突然开口:“我建议采用‘统分结合’的机制——市府办负责统筹决策,大数据管理中心负责技术支撑,各部门负责数据提供和使用,同时成立考核小组,把数据共享情况纳入部门年度考核,这样既能避免推诿,又能提高积极性。”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牵头同志当场拍板:“就按‘统分结合’的思路来写,考核机制也要明确进去。”
经过两个多月、八轮全部门专题讨论和数不清几轮的小组分别讨论,《市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终于成型。当林晓在最终版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指尖忍不住微微颤抖——这份三万多字的文件里,不仅融入了她的试点经验,更凝结了整个起草组的心血。虽然距离正式出台,还要经过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等程序,但她知道,自己已经推动这座城市在数据治理规则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走出市府大楼时,夕阳的余晖正好洒在琉璃瓦上,金色的光芒映得整个大楼格外庄严。林晓停下脚步,望着眼前的景象,记忆突然像潮水般涌来——刚入职时,她在档案室里整理堆积如山的纸质档案,手指被纸张划破也毫不在意;在智慧社区项目中,为了获取居民数据,她挨家挨户走访,被拒绝了几十次也没放弃;在大数据中心,为了调试一个数据接口,她连续熬了三个通宵……
这些年,她始终在与数据打交道,但角色早已悄然改变:从最初的“数据整理者”,到试点项目中的“数据应用者”,再到如今的“数据规则参与制定者”。她想起那天老谭说的话:“小林,你现在可是能影响政策的人了,比以前厉害多了。”当时她只是笑了笑,现在却突然明白,真正的“厉害”,不是职位的高低,而是用自己的能力推动改变的力量。
她掏出手机,给试点项目的团队成员发了条消息:“《公共数据共享开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来了,以后咱们再做数据项目,就有制度保障了!”很快,程力回复:“太好了!以后对接数据再也不用‘求爷爷告奶奶’了。”小王也发来一个欢呼的表情:“林姐,你太牛了!我们以后跟着你干更有底气了。”
林晓笑着收起手机,转身向地铁站走去。晚风拂过脸颊,带着一丝凉爽,她的脚步格外坚定——规则的制定者这条路,虽然走得艰难,但每一步都踏在实处。未来,她还要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为数据价值的释放,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