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市政府官网发布那天,林晓的办公室电话几乎被打爆——各区发改委、企业代表、高校研究团队纷纷打来咨询,想了解办法的具体条款和实施时间。虽然距离正式出台,还需经过三十天公众征求意见、司法局合法性审查、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等流程,但这份文件的出台,已然向外界释放出强烈信号:这座城市正以空前的决心拥抱数字时代,誓要打破数据壁垒,让“数据要素”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办法起草的核心参与者,林晓的名字在更大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以前在委里,同事们大多称呼她为“林处”,这个称呼既表示了对她职位的尊重,也透露出一种相对正式的工作关系。然而,如今当同事们与她碰面时,态度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们不再仅仅称呼她为“林处”,而是会带着几分敬佩地说:“林专家,又在琢磨新政策呢?”这个新的称呼“林专家”不仅体现了对她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流露出一种对她在该领域深入研究和卓越贡献的钦佩之情。
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口头称呼上,就连市发改委的年度工作报告中,也专门提到了“推动数据规则建设,培育专家型干部队伍”。这一表述无疑是对林晓工作的高度肯定,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她的认可和赞赏。
可以说,林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不仅在办法起草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更在同事们和上级领导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认可。
荣誉与机会也接踵而至。
在发改委年底的综合考评中,林晓不仅被认定为考核优秀,还被评为“全市深化改革先进个人”,市长亲自为她颁发证书:“林晓同志用数据思维破题,用实干精神成事,是年轻干部的榜样!”她主导的“数字经济产业指数”项目,也拿下了“市机关工作创新奖”,项目团队的照片被贴在委里的荣誉墙上,路过的同事总会驻足称赞。除此之外,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的专题培训班,甚至邻市的发改委,都纷纷发来邀请,请她去分享数据治理和政策创新的经验。
面对这些光环,林晓却始终保持着清醒。有次年轻科员小王羡慕地说:“林处,您现在可是咱们市的‘名人’了!”林晓笑着摇头:“什么名人,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要是试点项目没做成,要是《办法》起草没落地,这些荣誉都无从谈起。咱们得把精力放在做事上,别被虚名晃了眼。”话虽如此,她还是把荣誉证书和奖杯锁进柜子里,只在笔记本上写下“荣誉是起点,不是终点”,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在她的带动下,创新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处的工作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以前写政策报告,大家多是“找文件、套模板”,如今林晓要求“用数据说话”——分析产业发展,必须附上近三年的产值、人才、专利数据;提出政策建议,要明确“能解决什么问题、预期达到什么效果”。老谭对此全力支持,不仅主动整理自己积累多年的行业资料,还时常提醒年轻同事:“跟着林处好好学,这种用数据做支撑的思路,以后肯定用得上。”渐渐地,处室的报告成了委里的“标杆”,主任在办公会上多次表扬:“创新处的材料,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深度洞察,值得其他处室学习!”
工作之余,老朋友们的联系也从未断过。孙浩偶尔会从大数据中心跑来“汇报工作”,实则是来蹭杯咖啡、聊些八卦,有时候还能给林晓带来一些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有次他神秘兮兮地说:“林大专家,跟你说个内部消息,咱们市要建‘城市数据大脑’了,到时候说不定还得请你当顾问呢!”林晓白了他一眼:“少跟我来这套,有这时间,不如多琢磨琢磨数据接口怎么优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忍不住期待——数据大脑建成后,或许能让城市治理更高效。
程力则在林晓的推荐下,迎来了职业新机遇。之前试点项目里,程力的技术能力给林晓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大数据中心选拔技术骨干时,林晓专门写了推荐信:“程力同志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创新意识,能高效解决数据对接、模型搭建等难题,建议重点培养。”最终,程力成功竞聘为大数据中心技术科副科长,负责城市数据中台的建设项目。他特地跑来向林晓道谢:“林处,要是没有您的推荐,我还在基层做技术支持呢!”林晓拍了拍他的肩膀:“是你自己有能力,以后在新岗位上好好干,咱们以后说不定还有合作的机会。”
至于李哲,依旧在数据资源科稳扎稳打。有次两人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偶遇,李哲笑着说:“林处,你现在可是咱们数据领域的‘领军人物’了,我还在原地踏步呢!”林晓连忙摆手:“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你把数据资源科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也是在为数据治理做贡献。再说了,以后《办法》实施,还得靠你们数据资源科做支撑呢!”两人站在大厅里聊了许久,从数据共享的细节到未来的发展规划,越聊越投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qbxsw.com)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