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烽烟岁月中,中国教育事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无数学校毁于战火,师生被迫流亡。国立第三中学(简称国立三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抗战时期西南地区教育救国的重要阵地。这所学校不仅承载着保存教育火种的使命,更以独特的办学实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在贵州教育史乃至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烽火催生:国立三中的建校背景与缘起
(一)战火肆虐下的教育危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华北、华东、华南等大片国土沦陷。这场战争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据统计,至1938年,全国108所专科以上学校中,有91所遭日军破坏,其中25所被迫停办。中小学教育更是损失惨重,仅江苏省就有70%的中学和50%的小学毁于战火。北平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被迫南迁,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内迁,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规模空前的大迁徙。
在这场教育大迁徙中,流亡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大多出身书香门第,因战争失去家园,被迫离开熟悉的校园。有的学生徒步数千里,穿越敌占区;有的家庭为了让孩子继续学业,倾家荡产筹集路费。来自浙江的一批学生,在流亡途中遭遇日军空袭,20余人不幸遇难,但幸存者依然坚持前行。许多学生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绕道而行,途经河南、湖北、湖南等地,穿越崇山峻岭,历经数月才抵达大后方。
(二)战时教育的战略布局
面对严峻形势,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大后方设立国立中学,专门收容流亡学生。这一决策不仅是为了延续教育火种,更是为了培养未来建设国家的人才。1938年,教育部陆续在四川、贵州、陕西等地设立了22所国立中学。这些国立中学的设立,旨在为流亡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重建储备人才。
选择铜仁作为校址,有着多方面的考量。铜仁地处黔东要冲,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地势险要且交通相对便利。当时,川黔公路已经通车,为师生的迁徙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当地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民风淳朴,能够为师生提供较为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此外,铜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宽松的办学空间,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筹备与建立
1938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筹备国立贵州中学,校址选定在铜仁老城区付家山下。筹备工作由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周邦道先生负责。周邦道早年投身教育事业,曾参与创办江西国立中正大学,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在他的带领下,筹备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仅用数月时间就完成了学校的组建工作。
筹备期间,团队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是校舍问题,由于时间紧迫,无法新建校舍,只能将当地的祠堂、庙宇改造成教室和宿舍。其次是师资问题,为了吸引优秀教师,筹备组派人前往沦陷区,动员愿意南迁的教师加入。最后是物资问题,教学设备、教材教具都需要从沦陷区或其他地方运来,运输过程充满艰辛。
1939年2月,学校正式定名为国立第三中学,周邦道出任校长。建校初期,学校规模较小,仅有教师50余人,学生800余人。但随着更多流亡学生的到来,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最高峰时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教师队伍也发展到300余人。学校设立了初中部、高中部和师范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风雨征程:艰难办学的历史轨迹
(一)千里流亡与艰难建校
国立三中的师生来源极为广泛,涵盖了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20多个省市460所学校的流亡学生。他们的流亡历程充满艰辛,许多人徒步数千里,穿越崇山峻岭,躲避日军轰炸。有的学生在途中失去亲人,成为孤儿;有的身无分文,靠沿途乞讨维持生计。
抵达铜仁后,师生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学校初创时期,物资极度匮乏,校舍严重不足。师生们因陋就简,将当地的祠堂、庙宇改造成教室,用木板搭建课桌,以石板为黑板;宿舍则是通铺草垫,每逢雨天,屋顶漏水,地面泥泞。教师们的生活同样艰苦,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既要授课,又要参与学校建设,甚至亲自为学生做饭。
尽管条件艰苦,师生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修建操场、开垦荒地、搭建简易校舍。课余时间,学生们帮助教师备课,教师则指导学生学习,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劳动,开垦荒地种植蔬菜,以解决食物短缺问题。正如校歌所唱:我们是流亡的儿女,在烽火中成长......这首歌不仅表达了师生们的心声,更成为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