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严谨治学与特色教育
尽管条件艰苦,国立三中始终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校参照战前标准设置课程,涵盖国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同时开设抗战教育、军事训练等特色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和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长进行分类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则开设提高班,拓展其知识面。学校还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成立了各种学习小组和学术社团。例如,数学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解题竞赛,文学社团创办了校刊《烽火》,发表学生的优秀作品。
为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学校鼓励师生自制教具。物理教师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发电机模型、滑轮组等实验器材;化学教师收集草药讲解药理知识,利用简易装置进行化学实验;生物教师则带领学生采集标本,制作生物模型。图书馆藏书稀缺,学生们便自发组织图书交换会,共享有限的书籍。这种自力更生的教育模式,反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师资队伍建设
国立三中能够在艰苦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中既有像周邦道这样的教育管理专家,也有像文学家吴奔星、地理学家叶大年这样的学术精英。
为提高教师待遇,学校想尽办法改善生活条件。尽管物资匮乏,但仍尽力保证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学校为教师提供住房,虽然简陋但能遮风挡雨;在食物供应上,优先保障教师的需求。同时,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和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学校还设立了教师进修基金,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
这种重视人才的办学理念,吸引了众多优秀教师前来任教。一些教师放弃了在沦陷区相对安逸的生活,毅然加入国立三中。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以自己的言行感染着学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三、薪火相传:教育成果与历史影响
(一)英才辈出的教育奇迹
在国立三中办学的8年时间里(1938 - 1946年),共培养学生逾万人,其中许多人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校友中产生了2位院士、10余位大学校长、数十位知名作家和艺术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在地质矿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长期从事矿物学、岩石学和地质构造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着名作家吴奔星,以其诗歌和文学评论蜚声文坛,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激励着无数读者。教育家廖延雄,长期从事农业教育工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创办了多所农业院校,编写了大量教材,为我国农业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校友的成就,印证了国立三中逆境育英才的办学奇迹。他们不仅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将在国立三中养成的坚韧品格和爱国情怀,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
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成立了话剧团、合唱团、篮球队等社团。这些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941年,学校话剧团排演的《雷雨》在铜仁公演,轰动一时。从剧本改编、角色选拔到舞台设计,全部由师生独立完成。演出当天,剧场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观众。这场演出不仅展现了师生们的艺术才华,更表达了他们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黑暗的控诉。
学校篮球队多次战胜当地驻军,展现出师生们昂扬的精神风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更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三)文化交融与地方发展
国立三中的迁入,为铜仁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将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艺术带入当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学校定期举办文化讲座、艺术展览,邀请知名学者和艺术家到校讲学,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同时,学校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教师们义务为民众开办夜校,传授文化知识;学生们深入乡村开展抗日宣传,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据统计,学校开办的夜校累计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为提高当地民众的文化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生们还组织了抗日宣传队,通过演讲、演出等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qbxsw.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